求描写紫砂壶的诗词或者关于茶壶的也行,急急急~

一胃知足壶
日日把玩知足壶,绿茗香菡一胃舒;
弱水三千非吾饮,君子恬啜石瓢露 。
清茶静心壶
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
常论是非者,不作饮茶人 。
归隐壶
倦鸟归深林,清泉入壶中;
茶饮有仙趣,南山自在翁 。
三养壶
茶养壶,壶养茶;
砂养人,人养砂 。清茶静心壶
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
常论是非者,不作饮茶人 。
形容茶壶的诗句 满江红·紫砂壶胡秉言紫玉风骚,显神韵,端庄无限 。
千姿态,玲珑方寸,秀清魔幻 。
荆邑僧人出富贵,天工巧弄奇思绽 。
看大师、书画土丸中,怡情鉴 。
名久盛,古今羡 。
文人客,抛书卷 。
愿舍三餐美,度壶心暖 。
手握金砂享自在,气清骨雅存德善 。
梦牵魂、陶醉乐悠然,终生恋 。
...
求描写紫砂壶的诗词或者关于茶壶的也行,急急急~

谁有写壶的古诗呀?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 。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 。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 。
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 。
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
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字 。
紫砂壶的起源 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 。
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 。
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 。
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
”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 。
到了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 。
” 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
”(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 。
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2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
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 。
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
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
”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
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 。
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 。
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