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词的内容

南宋诗词的内容

南宋时的所有的诗词秋波媚·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 。
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
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
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
上片写登高酹酒 。
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
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 。
"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 。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 。
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
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
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
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
南宋的爱国古诗展开全部 “词,古诗流也,吟咏情性,莫工于词”(尹觉《坦庵词跋》) 。
“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张炎《词源》卷下) 。
词在一般宋人心目中,通常只是一种吟风弄月、抒写私生活环境中产生之感情的文体,因此从晚唐五代到北宋的词篇中,很少写到重大的社会题材与生活内容,基本未能反映出词人作为“精英阶层”(因为其中很多是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高层次文人)对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
只有到了南宋,由于前不久所发生的靖康国难和当时宋金对峙的严峻局势,词中才勃涌进了一股强劲的爱国忧政思潮,这就使得士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得以在原先被视为“小道”的词体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在这些产生于国家多事之秋的词篇中,人们终于重又感知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高风亮节 。
应该指出,宋代有相当一大批士大夫文人是深具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 。
拿北宋来说,范仲淹就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
他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以及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襟怀,充分显示了他心系天下、献身社会的崇高理念 。
此外,如幼年时代的苏轼即“奋厉有当世志”,努力想成为像东汉范滂那样一位清官贤吏 。
而王安石、司马光等新旧党争的领袖人物,虽然政见不同,但他们想要经邦济世、为社会干一番事业的初衷却又是相同或相似的 。
因此综观北宋的士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富有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消翻检他们的大量奏谏文章,就可强烈地感知其“社会良心” 。
而在他们所写的“小词”中,也偶会流露其关注时事、经世济时的心迹 。
例如范仲淹在镇守西夏边界时所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就赫然出现了“燕然未勒”的惋叹;而在苏轼笔下,更出现了这样豪迈的词句:“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