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诗词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诗词的关系

浅谈中国书画与古诗的关系 展开全部 和书法相关的诗词很多,譬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提到“矮纸斜行闲作草”,再如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
而书法家中张旭是“草圣”,高适的《醉后赠张九旭》描绘了书法家洒脱不羁的风神,具有代表性 。
1、原诗:醉后赠张九旭唐·高适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2、译文: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
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 。
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3、注释:注释张九旭“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 。
族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 。
如杜甫称李白“李十二白” 。
漫:随便 。
闲事:无事 。
几回眠:几回醉 。
...
中国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全部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 是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国粹之一, 它是汉文化中以特有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从创作到欣赏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
自然地理环境为书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纸、毛笔, 自然景观反射等) , 人文地理环境为书法提供了精神基础(文字符号、情趣、审美观、气氛等) 。
中国地理环境的客观存在及其时间和空间分异是中国书法产生、发展变化和地区分异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
目前, 国内从文化艺术、审美、历史学等角度研究书法成绩斐然, 但全面, 系统地对中国书法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研讨尚属空白 。
1.人文环境中特有的汉字与毛笔决定了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书法, 是指以文字(严格地说是汉字) 作为有序的书写对象的艺术 。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世界各国都有自已的文字和书写技巧, 因而也应该都有自已的“书法”, 但唯独中国书法能成为一门艺术,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中国汉字与毛笔因素的特殊性决定的 。
书法家的创作过程是文字—书写—书法的一个动态过程, 把时间的连续凝冻为空间的共存, 供社会欣赏 。
但是书法家只能创造书法, 而不能创造文字, 更不能离开文字 。
汉字的形体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刀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 铸于钟鼎器物之上的周代金文,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的春秋时代的文字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标准字体小篆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线条繁复纷杂的自然描摹演变为线条化的符号, 从字形的不定型不统一发展为定型化、规范化 。
秦朝“书同文”结束了线条勾勒的古汉字阶段, 朝着笔画组合于方块空间之内的汉字的阶段发展, 先后发展出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基本定型 。
虽然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扬弃了篆书的象形质素或象形精神, 但是这种象形化的意境是存在的 。
宗白华先生说过: “中国字, 是象形的 。
有象形的基础, 这一点就有艺术性 。
”[1 ]阿诺德·豪泽尔曾说过, “世界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 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 。
”[2 ]从传统书论对“书”的阐述看, “中国书法无疑担负着社会表义的交际功能, 因为作为视觉艺术系统的书法, 和作为语言视觉符号系统的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亲缘的血肉联系 。
”[3 ]如果说中国人文环境中特有的汉字因素是形成书法艺术的基础的话, 那么笔则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不可缺少的又一人文环境条件, 这里所说的笔是指毛笔, 中国书法也是仅指毛笔书法而言的 。
中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德 。
毛笔对书写过程中的动作的变化, 力量的轻重有高度敏感性, 哪怕是一点点动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变化, 落在纸上的墨象便有不同, 在用笔的快慢节奏、线条和粗细变化, 墨象的枯湿浓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而西欧诸国则不同, 他们的笔是以削尖的鹅毛管做成的, 后来普遍采用钢笔 。
这些都不是软性笔, 功能无法与毛笔相比 。
正因为如此, 美学家、鉴赏家, 都把毛笔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丰子恺先生说: “中国的民族精神, 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4 ]宗白华先生指出: “中国的毛笔灵巧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