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后感如何写?( 四 )


虽然,婆婆82岁高令来我们家养老,至86岁寿终,算是尽心尽意的伺候了,也曾多次给她做桂园鸡蛋汤,但仍感到深深的内疚,对那份爱仍觉得无以回报 。
我没有想吃花生米
改革开放早期,文革十年留给全国人民的灾难,还没有完全清除,创伤还没有治愈,付食用品还很稀缺,粮食还定量供应,粗粮多,细粮少 。我家三个儿子,老大16,老二10岁,小三才5岁 。俗语说:儿子过腰,吃饭讨饶 。依靠低工资收入的我们,生活上的捉襟见肘,窘迫情景可想而知 。但是改革开放所发展经济建设新政策的公布,使我们全家浸浴在前未有的喜悦中,对前景充满响往 。
尤其高考公平竞争的恢复,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追求,我和老伴的梦想是:供三个儿子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但处于那个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历朝历代被人们崇敬的"文化人",一下子变成"臭老九" 。现在好了,儿子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一家人全力支持老大拚搏高考 。
每两周,大儿子要从钻井中学回家过周未 。想给他补充一点营养,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最多也就抄几个鸡蛋,吃一餐大米饭 。特别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是:我托人在北镇买了些花生米,给老大在课间充饥,星期天下午,我忙忙的把花生米用小火抄烤-下,装在瓶子里 。也没忘给老二,小三各抓-把赏赏 。老二吃完就知趣的走了,可是小三却站在锅台跟前,眼瞅着花生米不挪步 。我刚转身找绳扎瓶盖,突然听到一声响声,回头一看,瓶子掉在地上,花生米撒了-地,小三吓得不知所措,老二闻声过来,狠狠的推了他一把:"就你馋"!接着小三委曲的哭起来:我没有想吃花生米,瓶子太靠边了,想把它放好,我真的没有想吃.
我赶紧扶起瓶子,把花生米一粒一粒捡起来,用水冲洗干净,在锅里又把水份烤抄干,最后,用纸包好,放在瓶里,以便和干净的花生米处分开 。然后,装在书包里,让他拿走 。老大说啥也不要,放进去,他拿出来,他爸放进去,他还是拿出来 。"不拿,二个弟弟都吃不上,我拿去怎么吃?"小三低着头怯生生地走到他大哥身边,拉着他大哥的衣角:"大哥,你拿吧!我没有想吃 。"
老二在一边斜眼看他小弟,"还说,都是你".
这瓶花生米,再后还是没有拿走,好几天没有人问津 。从此,每次回来,不轮我淮备啥,他都不肯拿 。
后来,他的同学告诉我,因定量不够吃,不吃细粮,用细粮票与女生换粗粮票,一斤能换三斤,以这来补充粮飠不足 。还有,舍不得买菜,一学期竞省下了20元.
最后,他以优异成绩如愿考上重点大学 。二个弟弟先后也都进了大学.-家人亘相支撑和理解渡过艰难 。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如今我也老了,老伴又离世多年 。他们都娶妻生子 。我还常常把稀罕的吃食,保存在冰箱里,等孩子们来了一起享用,循环着前辈们所做,不同的是现在什么好吃的都能买得到,也有钱买得起 。而孩子们呢?对吃的并不稀罕 。填饱肚子已不再是大事 。但是亲人之间的浓浓爱心还是随处随时可见,孩子们对我的孝敬,他们对子女教育所倾注的心血,多次地感动于我 。爱在延续!爱在传递!永无终止 。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