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范文有没有?( 二 )


三、读课文,学生字、感知语言:
1、自读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
2、指名读 。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 。
3、再读,边读边画出生词 。同桌互相当老师指导对方记忆难以记住的字或是笔画 。
4、指名到黑板上写生字 。5、共同给生字组词,并写到黑板上,看能组几个词 。(以此扩大词汇量)
听写词语、同桌校对: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
6、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
7、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上下文理解 。同时边思考边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情境,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
四、布置作业:
1、查阅有关眼角膜的资料 。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
3、写生字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
3、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
教具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 。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 。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
2、汇报:指读琳达的表现 。
3、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
4、谈感受 。指导读 。
5、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接着学生的回答,问: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6、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导读5-7自然段 。(生读父亲的话)
2、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指读 。
3、父亲曾说过: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读结合 。4、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女、男分读两次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