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如何写?( 三 )



《乌合之众》读后感如何写?


翻看《乌合之众》那几个小时里 , 内心不经感慨到群体的可敬可畏 。或许受时代的限制 , 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 , 但仅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而言 , 《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无论时间久远 , 群体心理和行为异常契合的现象 , 或许是来自人类本身的某个基因 。
现代信息社会中 , 我们也宛如“乌合之众” , 也会盲从跟风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 , 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 , 使我们愈发依赖信息共享 , 并追求群体的认同感和权威的支持 , 往往忘记独立思考 。
集体无意识 , 这是勒庞著述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 , 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 , 或者说群体属性的人智力逐渐为零!这是全书的中心论点 。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 , 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 , 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这个比喻非常恰当 , 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 。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 。社会中传销组织及网络暴力和网络假消息 , 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 , 易急躁、易变的特征 , 还有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的特征 , 而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若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 , 就容易被诱导 , 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 , 便是群体思维 。
要想打动群体 , 不能靠抽象的逻辑讨论 , 而是要靠形象说明 , 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 , 群体看不见事实 , 只愿看念想 , 不在乎真相 , 只在乎表象 。《乌合之众》因此提出 , 群众并不需要真理:“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 , 面对那些所谓的证据 , 他们会拂袖而去 , 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 , 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 。谁能向他们提供念想 , 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也就是说无明众生 , 众生没有真理真相 , 只有好恶 。
在现代社会 , 人们非常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 , 得到真理 , 正确认识世界和万物 , 前提是学识和科学 , 才能辨证 。
合上书之后 , 脑海里面浮现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 , 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在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层面上而言 , 对于个人 , 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很难 , 但是个人独立意识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 , 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 , 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 , 用辩证的思维逻辑看待事情及个人追求 , 正所谓有道无术 , 术尚可求也 。有术无道 , 止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