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200字( 二 )


好比出席社交场合的正装 , 一板一眼之余 , 终不够洒脱自如 。
而《志林》上多是东坡的日常笔记 , 又像居家的便装 , 正好弥补了正装的缺憾 。
一番话说得我信服加感动 , 到底是知音 。
读过《东坡志林》 , 我心中的苏轼渐渐活了起来 。
我不是做学问的人 , 对他的兴趣不是因为需要 , 更多出自直觉的喜欢 。
我曾怀着无限的景仰 , 为苏轼咏过一首不成调的小诗:是谁披一蓑烟雨而来从蜀中那个山如眉黛的城父亲盼你甘为扶手的苦心缚不住少年脱颖的才思笔下有奇峰跌宕直逼入京城络绎的浮云凌虚台开阖今古西子湖泼洒深情世人都惊艳你的聪敏聪敏的心却拗不过倔强的头颅乌台狰狞的帷幕下素日亲近的文字突然倒戈成为你的敌人御案上号角响起开启你兹游奇绝的征程桔自为桔 , 不必淮南淮北他乡故乡 , 何需醉里去寻?看!临皋亭畔的洪波中一样有岷江雪水奔腾东坡上菜畦碧绿你挽着衣袖 , 且耕且吟纤毫往江里一掷激起千年的惊涛拍岸和赤壁不朽的回声苍黄反复间权柄的两端你都不肯趋奉独立就独立个彻底吧!囹圄哪里锁得住你不羁的精魂几枚暖肚饼佐酒将半世的颠沛流离和着岭南的荔枝一齐咽下睥昵沧桑的眼中依旧是――罗浮山下四时春辗转一观 , 晓罅隙之尘飞徐行一啸 , 载千年的阴晴翻开厚厚的典籍让我聆听你赤历历、活泼泼的谈笑和清风明月一道永恒……尽管屡遭贬谪 , 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 。
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 , 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 。
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 , 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 。
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 , 高远卓越 。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 。
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 ,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 既不“左倾” , 也不“右倾” , 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 , 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 。
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 , 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 。
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 , 他苦中作乐 , 自己耕种、造房 , 与农夫相契 。
在海南岛 , 由于远离陆地 , 生活更加艰难 , 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 , 加之年事渐长 , 亲人远隔 , 一般人很难撑下去 , 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 。
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 , 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 。
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 , 而成为一种品格 。
他不同于李白 , 在诗酒中放浪形骸 , 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 , 在困厄中痛心疾首 , 做苦行僧 。
他就是一个人 , 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 , 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 , 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 。
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 , 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 。
虽然宋国很弱 , 四川很偏、民族多难 , 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 , 我们还有苏轼 。
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 , 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 , 坡翁堪当此誉 。
苏东坡 , 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
是的 , 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
他才情奔放 , 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其文汪洋恣肆 , 明白畅达 , 其诗清新豪健 ,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 , 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 , 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 , 词开豪放一派 , 对后代很有影响 。
而我 , 也十分钦佩他 。
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 , 能轻松玩笑 , 也能郑重庄严 。
当然 , 也更佩服他的才华 , 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 , 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