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理知识的诗词

有关物理知识的诗词

关于物理的诗句展开全部成语:刻舟求剑————参考系的选取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 海市蜃楼————光的全反射1.旭日东升参照物的选择.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地球作为参照物.2.斗转星移 机械运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4.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5.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宇航员在宇宙飞船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运动学 刻舟求剑:此成语也是寓言,大致内容不必再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从物理知识角度分析,那个楚国人的错误在于未注意到运动的分解中两个分运动具有同时性.剑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随船一起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加速运动.用不了多久,等船到达目的地,剑早已沉入河底.既然丧失了竖直分运动,那么水平运动就无从谈起.不过,若是河足够深或航程足够小,“刻舟求剑”也有一定道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2.38*10rad/S.究其本源在于自转.此现象可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到日月东升西落.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江河的运动也一样,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力学 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独木难支:大家都非常清楚,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要解释其中的原因,还要从稳度的概念谈起.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实验证明,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动力学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自然能成功.水滴能把石头滴穿,不仅在于水的坚持,更在于它的智慧.水在石头上溅开,接触时间极短.要使 水反方向弹开石头,就必须对水有作用力,由动量定理分析,这个力与作用时间和水滴与石头接触时的速度有关.若水滴从较高处落下,获得较大速度,则这个作用力就远大于水滴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水滴对石头的作用 力也远大于它的重力.比起其他方法来,滴水穿石可谓事半功倍. 劳而无功:花了力气却没有功效.这句成语居然和一种物理现象不谋而和,有力的作用,而没有力 方向上的位移,那么就不存在做的功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注意的是,物理中的“功”和生活中的“功”不同,前者是指力和物体在力方向的上位移的乘积;后者是指达到目的或某种效果.可见,物理概念和生活语言不能混为一谈. 平流缓进:为什么“平流”会造成“缓进”呢?“平流”就是指水流上下游的高度落差小.那么上游的水相对于下游的重力势能就少,根据能量守衡定律,转化为动能也就少,水流速度也就慢,于是就造成了“缓进”. 鞭长莫及:意思是虽然鞭子很长,但总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就用它比喻力不能及.一般马鞭的使用,都是用鞭的尾部击打.当鞭子过长之后,挥舞马鞭时就起不到一次性击打的效果,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绳波.这样,绳波的振幅受到限制,要把鞭子打到马肚子上就产生了一些困难.另外,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能量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这样鞭子击出的力量也小了很多. 光学 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意思是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快.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障碍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生.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立竿见影”之说.同时,此成语还说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殊不知在一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