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词五字

清明诗词五字

有关清明的五字古诗清明后雁(宋·刘敞)展开全部留滞江南久,今来万里归 。
春风稍和暖,作意入云飞 。
和李季章校书西湖即事三首 其三(宋·孙应时)匆匆清明了,能馀几许春 。
花开更风雨,肠断惜春人 。
随州(宋·邢恕)荆楚西南地,清明咫尺天 。
远山犹带雪,高柳已藏烟 。
寒食清明十首 其一(宋·刘克庄)时节浇松近,人家擘纸归 。
但知题墓好,不笑乞墦非 。
寒食清明十首 其二(宋·刘克庄)原沉向九泉,推死已千年 。
有水皆争渡,无村不禁烟 。
寒食清明十首 其三(宋·刘克庄)老人七十八,佳节一百五 。
丁宁海棠花,更可数日不 。
寒食清明十首 其四(宋·刘克庄)唐朝知制诰,多付与诗人 。
岂有飞花句,虚为起草臣 。
寒食清明十首 其六(宋·刘克庄)只靠诗娱老,安知病著身 。
不能系白日,且可买青春 。
寒食清明十首 其七(宋·刘克庄)杨柳堤边立,荼蘼架下行 。
不知一遗老,更看几清明 。
寒食清明十首 其八(宋·刘克庄)向来称合老,归去作园翁 。
须发已华皓,紫薇药应红 。
寒食清明十首 其九(宋·刘克庄)村酒家家熟,溪船处处通 。
香山妄分别,学士与谁翁 。
寒食清明十首 其十(宋·刘克庄)轻薄坠鞭子,清狂谒水生 。
如何唐老杜,也作丽人行 。
...
清明古诗的意思杜牧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含义: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手法:借清明是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
主题: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
感情:思乡之情 。
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
高翥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注释](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
(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高翥(1170~1241) 南宋诗人 。
字九万,号菊□ 。
余姚(今属浙江)人 。
游荡江湖,布衣终身 。
高翥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 。
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可怜生 。
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 。
《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
所著《菊□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有《四库全书》本 。
万宽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现代】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
关于“人间孤月映梨花”的理解,为何是“人间”,因为“斯人已殁”而“月亮尚在照临世间”,为何是“孤月”,因为斯人在时,月亮寄托着素洁的情怀,是斯人最好的知己,当斯人作土,便会痴痴地想“是否月亮也会因为我的离去而觉得孤单呢?”为何是“梨花”,首先清明正是梨花开放的时节,坟前也往往植有梨树,“梨花”的谐音正是“离花”,代表着离别,更重要的是“梨花”和“孤月”一样“清华”,斯人虽去,但斯人的精神却化为梨花长存世间,这样的例子在“青陵台上相思树”的典故中可以应证,化用一“映”字,不仅把月光照映在梨花之上的清冷,高远,沉寂的视觉美感传达出来了,而且让梨花和月亮又照应在无声的对话中了,诗人正是通过梨花在此死而复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