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父母年老的古诗词( 五 )


“燕归来” ,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燕子的北来南去 , 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 。
“燕” , 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 , 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 , 重寻故旧的人或物 。
“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 , 让人们想得很开 , 想得很远…… 。
“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 , 便过了一年 , 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 。
“花落去”、“燕归来” , 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 , 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 后 , 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 , 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 ,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 , 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 , 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对比映照 , 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 , 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 , 充满感情 , 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 , 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 , 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
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 , 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 , 却再也不可复得 。
有关于安史之乱的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 , 喧呼闻点兵 。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 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 ,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 瘦男独伶俜 。
白水暮东流 , 青山犹哭声 。
“暮自使眼枯 , 收汝泪纵横 。
眼枯即见骨 ,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 日夕望其平 。
岂意贼难料 , 归军星散营 。
就粮近故垒 , 练卒依旧京 。
掘嚎不到水 , 牧马役亦轻 。
况乃王师顺 , 抚养甚分明 。
送行勿泣血 , 仆射如父兄 。
”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 , 筑城潼关道 。
大城铁不如 , 小城万丈余 。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 , 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 , 飞鸟不能逾 。
胡来但自守 , 岂复忧西都 。
丈人视要处 , 窄狭容单车 。
艰难奋长戟 , 万古用一夫 。
”“哀哉桃林战 , 百万化为鱼 。
请嘱防关将 , 慎勿学哥舒!”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 , 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
嫁女与征夫 , 不如弃路旁 。
结发为君妻 , 席不暖君床 。
暮婚晨告别 , 无乃太匆忙 。
君行虽不远 , 守边赴河阳 。
妾身未分明 ,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 日夜令我藏 。
生女有所归 , 鸡狗亦得将 。
君今往死地 , 沈痛迫中肠 。

【感叹父母年老的古诗词】

誓欲随君去 , 形势反苍黄 。
勿为新婚念 , 努力事戎行 。
妇人在军中 , 兵气恐不扬 。
自嗟贫家女 , 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
罗襦不复施 , 对君洗红妆 。
仰视百鸟飞 , 大小必双翔 。
人事多错迕 , 与君永相望 。
垂老别杜甫四郊未宁静 , 垂老不得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