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诗词( 四 )


...
《但愿人长久》歌词展开全部 歌曲名《但愿人长久》,原唱邓丽君,是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改写,收录于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是邓丽君经典名曲之一,后经很多人翻唱 。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楼主的问题貌似不全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
作此篇兼怀子由 。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
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 。
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 。
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
“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 。
“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 。
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 。
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 。
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 。
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 。
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

【但愿人长久诗词】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