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方山的诗词

赞美方山的诗词

赞美夫子庙的古诗展开全部 [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桃叶复桃叶 , 渡江不用楫 。
但渡无所苦 , 我自迎接汝 。



桃叶渡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 , 要追溯到东晋时代 。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住淮水南乌衣巷内 , 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 , 他有一首《 桃叶歌》 , 其中所说的渡 , 即桃叶渡 , 当时因秦淮河上已设浮航(东城航) , 献之迎接 桃叶无需用船 。
六朝以来 , 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揽胜对渡赋诗 。
随着秦淮风光带的建设 , “ 桃叶临渡”这一景点已再现游人眼前 。
金陵五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与朱雀桥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 , 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 , 吴兵皆穿乌衣 。
六朝时 , 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
为纪念王导、谢安 , 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 , 建筑古朴典雅 , 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 , 仕子游人不断 。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 , 在今中华门内 , 已不存 。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 , 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 , 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 , 抚今追昔!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架设了朱雀桥 , 游人至此 , 望着潇洒的“朱雀桥”三个字 , 思古之情顿生 。
这里淮水微转 , 桥卧晚霞 , 尚不失当年风范 。
[地址]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 。
朱雀桥:因年湮代远 , 朱雀桥早已无存 , 遗址也缥缈难寻 。
该桥应在今中华门城内的镇淮桥和武定桥之间 , 正当古长乐渡之处 。
[泊秦淮] 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秦淮河秦淮河古名“淮水” , 一名“龙藏浦” 。
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 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 。
秦淮河有两个水源头 , 南源在溧水县东庐山 , 称溧水河 。
北源在句容市宝华山南麓 , 称句容河 。
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 。
秦淮河至通济门外九龙桥 , 又分成内、外两支 。
秦淮河全长100多千米 , 整个流域2600余平方千米 , 主要支流有16条 。
远在石器时代 , 秦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 , 有大小集市100多处 , 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 。
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 商贾云集 , 文人荟萃 , 儒学鼎盛 。
隋唐以后 , 渐趋衰落 , 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 。
到了宋代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 。
明清两代 , 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
金粉楼台 , 鳞次栉比;画舫凌波 , 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
但到了近代 , 由于战乱等原因 , 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 。
1985年以后 , 江苏省、南京市拔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 , 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
[地址]秦淮风光带地处南京城南 , 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 , 越过文德桥 , 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 , 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
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苏轼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今四川眉山人 。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 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
展开全部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 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 , 长于策论 , 文风纵横恣肆 ,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