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论文交流大会发言稿怎么写?

一、现状及建议
现状一、教学模式化,模式化走向单一化 。
学习新课改名校做法,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要使用小组合作、预习案、导学案、作业案,都要采用课前自主预习、质疑,课堂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展示、总结,课后练习巩固几个环节 。这样做的好处是确实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是任何模式化都比较容易带来的弊病 。模式化确实有它的好处:模式化训练的结果是训练操作及思维的规范化、系统化 。缺点是操作不当或者说不知变通就容易使每堂课简单单调,简单单调就容易使人疲惫,不容易激起人的兴趣 。比如常见的课改课堂开头:请同学们把昨天的预习案拿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昨天预习存在的问题是,等等 。长期使用这样的课堂用语,毫无疑问太过单调了 。学生慢慢地会失去对课堂的期待,至低会降低对课堂开头的期待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大意 。但每节课都是如此,就少了些新鲜的刺激,思维的激活就无从谈起 。这也是传统课堂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完全依赖模式化,没有变化,实际上是走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 。
因为,不管新模式还是旧模式,都是既有有点又有缺点,长期如此,优点得到强化的同时其缺点也得到了强化 。
我的建议: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的课堂开头,他们每节课开始都有一个环节:热身 。热身就是我们常说的引导,就是激趣 。引导的话语和激趣的内容必须和本节课所学内容紧密相关,以便顺利的把学生思维引到所学内容当中去 。这样,有多少种内容就有多少种“热身”,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兴趣点,每节课都带给学生新鲜的感受,每节课学生都有期待,学生还会疲惫吗!
对模式化,我还想多说两句,不要太过相信别人的模式,要努力构建自己的模式,至低应该改造别人的模式,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一定会失败,前苏联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了此法行不通 。
现状二、课改学校的练习量不断加大,师生都感疲惫 。
现在我们学校,每天每科至低有三份作业:预习案、导学案、巩固案 。学生还要自查资料,准备展示 。质量不高的三案,量大错误多,学生劳而少功低效甚至无功无效 。教师每天批改作业至低也得有三样 。推行之初,教师不批改学生就不做 。教师不得不熬夜批改,时间一长,人人喊累 。推行课改,要能减负 。不能减负,还要加重负担,尤其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会有疲惫感,甚至厌倦感 。学生疲惫,教师喊累的情况下,就得不到教学双主体的参与、支持 。师生都不愿意推行课改时,课改还能继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