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古诗词( 三 )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 。
精、燥、洁茶道尽矣 。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
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 。
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
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 。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
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
【虎门普洱茶】云南的“普洱茶”缘于什麽 普洱茶的由来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省,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 。
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
普洱茶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杀青后揉捻、晒乾的晒青茶为原料,经沤堆的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 。
普洱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 。
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 。
游牧民族主食肉类,俗谚“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可见普洱茶对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证 。
普洱茶为黑茶类之代表 。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名茶 。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遐迩闻名,成为华茶名品 。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集散于思、普一带,闻名于普洱 。
普洱茶有“传统普洱”和“现代普洱”两大类 。
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蒸压而成,古代大多为团、饼、砖、沱等,以便于储存、保质和运输 。
云南晒青新茶因茶性强烈性微寒,当年生饮有伤脾胃,所以,云南民间大多习惯烤饮(烤茶)或经数月甚至隔年存放(当地俗称“发汗”)后饮用 。
在云南的老茶区,饮陈茶、饮隔年茶的习俗已延续数百年,迄今仍较为常见 。
过去,云南晒青茶因运输不便,在本土存留时间较长,茶叶经历了自然“后熟”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陈质” 。
它得到了广大饮茶者尤其是港台饮者的喜爱和认同,并使其发扬 。
因晒青茶的自然后熟的时间较漫长,时间成本较高,于是从50年代到1973年,云南部分主产厂家进行多年的探索,这一时期推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