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一家人背古诗词( 六 )


不少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卷子就看题目,然后再回过头去看文本,似乎节省了不少时间,实际上往往对题目的“解答根据”不甚了了 。
自己为什么这么答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确保答案的正确无误呢? 文本阅读特别是高考语文各类文本解读首先要明白一个规律、树立一个意识——“阐释的循环” 。
即,综合文本各部分语言文字(含标题、注解文字)获得该文本的中心意思(不等同于以前所说的“中心思想”),然后用这一中心意思去反观各个部分;在答具体题目时,也紧扣这一中心意思 。
很明显,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基本环节 。
“阐释的循环”的实质是对文本局部与整体关系(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把握,即局部构成整体,整体决定局部 。
这就是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的“首位意识” 。
这一意识是目前众多高考复习指导资料往往忽略的,或者语焉不详,或者认识的高度还不够 。
下面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П散文阅读题为例来说明“阐释的循环”规律 。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 。
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 。
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 。
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 。
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 。
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 。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 。
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 。
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 。
我那时只有十岁呀 。
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
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 。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 。
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 。
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 。
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 。
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 。
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 。
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
又是一个春天 。
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 。
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 。
可她毕竟是春天 。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 。
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 。
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 。
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 。
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 。
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 。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
春天快来吧!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 北京 对这篇散文,命题者一共设置了四个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