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之祖是哪首诗词

秋思之祖是哪首诗词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是一首散曲中的什么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
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
(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 。
以《汉宫秋》最著名 。
散曲有《东篱乐府》 。
展开
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意思《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
3、著花:开花 。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
对于离乡游子而 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

【秋思之祖是哪首诗词】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
2. 但:只 。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
6. 乃翁:你的父亲 。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