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名将白起的诗词

秦国名将白起的诗词

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秦国大将 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 。
而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
战功 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 。
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 。
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 。
因功晋升为国尉 。
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 。
秦国以郢都为南郡 。
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
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将司马错发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复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
期间黔中等地应为楚国夺回,故而史籍中出现司马错和白起两次攻取黔中的记载 。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韩赵魏又称三晋)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 。
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 。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 。
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 。
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 。
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 。
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 。
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 。
”于是派人报告赵国 。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 。
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
”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 。
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
四十六年,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 。
攻赵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 。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
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 。
赵军士卒与秦斥候兵相遇,发生冲突,秦斥候兵斩赵裨将(裨将,武职)茄 。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 。
秦军多次挑战,赵国都不出兵 。
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 。
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 。
”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
白起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 。
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 。
白起名声太大,未免赵军有所防备,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长平之战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 。
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 。
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