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与书画鉴赏

中国诗词与书画鉴赏

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不过几个步骤,和几个出发点 。
如果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按课堂老师的走,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那么就要涉及到一些东西上了 。
古人有“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典故,没有必要去苛求那些专业的鉴赏手段,你能从诗词歌赋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那么你就鉴赏到了 。
如何产生共鸣?窃以为,一、了解其背景及历史年代,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情怀是不一样的;二、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当时机遇 。
了解了这个才能知道作者是用诗词歌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三、了解修辞手法,中国人含蓄,大多不会平铺直叙大多是借以抒情,这类的诗词歌赋那么就有深度了,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看懂看透 。
四的话,可以作为多出的一种辅助参考,看看作者的平生,有利于把握他的性格,从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
个人理解就是如此,彼此学习,可以交流经验 。
浅谈中国书画与古诗的关系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
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
我就用《登鹳雀楼》来举例吧诗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前两句写所见 。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敞穿搬费植渡邦杀鲍辑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
浅析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展开全部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 。
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
但如果是粗放的 。
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
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 。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
一神韵、意境是国画的灵魂中国画十分重视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即所谓的「神韵」,而不在乎是否画得很像,所以齐白石先生说:「画在似与不似之间 。
」一位创作者是将融合于胸中的自然现象,经过情感的激发,藉纯然之技法自然绘画而生,这就是谓「灵感」的流露 。
意境是画的灵魂,所谓「意境」就是撷取客观事物中的精粹,加上主观 思想感情的冶炼,即借景抒情,再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意境」 。
二「留白」让观赏者拥有想象空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亦即易经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 。
」所以,画面的空间凭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尤其讲究「气韵生动」,即是一种有 节奏的生命,虚实相映,计白当黑(以虚为实),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境界,因此,「留白」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与特色 。
不管是山水、花鸟或人物画,一般来说,国画很少会将整个画面填满,而是要留给观赏者更多的想象和自由以让思绪在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飘游,因为一幅作品并不是最后的叙述,而是一个开端,国画家所记录的并 不是单独视觉上的经验,而是许多经验的聚合,这种经验以形式来表现,同时还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例如画家画黄山,黄山的真面目对画家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自然 形态的精髓,可以对着它凝想,可以对着它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