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暖冬傍晚的古诗词( 二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
3、 月夜 / 夜月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

【描写暖冬傍晚的古诗词】

因此 。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
4、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
温暖冬天古诗词展开全部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