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武汉东湖的诗词( 六 )


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 。
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 。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 。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
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 。
“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 。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
“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
描写武汉的古诗词展开全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
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
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 。
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描写武汉的诗句大多数多少些黄鹤楼 。
...
描写“武汉”的古诗词有哪些? 描写“武汉”的古诗词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释义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作者: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释义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
赏析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
所以人引贾谊为同调 。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