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对杖在线检测

诗词格律对杖在线检测

格律在线检测(平水韵、词林正韵仫叫、中华新韵) 平仄谱检查 . 我 之 前 通 过 “ 杭 州 五 舟 ”从 印 度 买 过 AZD9291 。
他 们 有 安 排 印 度医 生 的 远 程会 诊 ,有 买 药 的 处 方 ,还直 接 把 药 从 印 度 直 接 邮 寄 到 家 里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