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诗词评价

曾国藩诗词评价

如何客观评价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 。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 。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
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
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
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 。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
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
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
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 。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 。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 。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 。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 。
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 。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