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诗词

清明上坟诗词

历代写清明节扫墓的诗?有关清明节的诗词非常多 。
中国是个诗的大国,诗人写诗讲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诗兴勃发的节日 。
《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 。
”此时,春雨绵绵,杨柳绽绿,桃李芬芳,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
可以说,清明是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 。

【清明上坟诗词】

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 。
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
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 。
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 。
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 。
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
”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
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
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 。
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
”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 。
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
溪边唤渡柳边行 。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
”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 。
“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 。
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
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