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给前妻子的诗词

杜甫写给前妻子的诗词

杜甫写给妻子的诗.急《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
?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
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
?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
?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这是因为“巴山夜雨”给诗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深沉的,是最凝炼的景语,又是最深切的情语,既写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 。
在这首诗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联想,别具一格 。
? 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 。
离愁是实,欢聚是虚 。
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对欢聚盼之愈强,当前的思恋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难排遣 。
两相对照,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
?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展开
杜甫的妻子妻子展开全部杜甫一生只娶过一次,只结过一次婚,不像其他诗人结过很多次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