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词阅读理解( 三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
有关送别的古诗词大全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
...
古诗文阅读题目10篇及答案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
练习1 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1,“岭外”一般是指 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 ,三四句是写。
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且”?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请作具体说明 。
[作者]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曾先后事奉张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贬钦州 。
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对格律诗的形成、完备颇有影响 。
他在放逐中的诗歌能够表达真切感受,写得比较平实自然 。
[相关历史地理知识]钦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 。
唐时辖地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地 。
岭外:又称岭表、岭南、岭峤、岭海,是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座山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 。
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也是唐、宋时流逐官员的地方 。
汉江:即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