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的诗词( 三 )


红螺寺是金、元、清三代佛教盛地,金代高僧佛觉禅师、元代高僧云山禅师、清代有佛教第十三代祖师彻悟际醒禅师在红螺寺讲经,四方僧侣多来红螺寺拜佛学经,使红螺寺成为京北名气很大的名刹古寺 。
红螺寺风景优美,有大片竹林、雌雄银杏和紫藤寄松三大绝景,近几年来又栽植了牡丹园、梅园,寺庙东侧是大面积松林 。
1995年以来,每年5月1日到5日,举行盛大的红螺庙会,冬季举办松、竹、梅岁寒三友红螺游,成为北京旅游的新热点 。
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 。
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 。
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游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 。
寺内有雌雄银杏,东侧为雌,结果但不开花;西侧为雄,开花但不结果,奇特之处在于西侧的雄性银杏,树高30米,主干四周,生有十株侧干,据说自唐代栽了这两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就多长出一株侧干,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银杏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则是确切无疑的 。
大雄宝殿已依原样式进行了修复,殿后有“紫藤寄松”,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有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 。
红螺寺松林面积近600亩,百年以上古松万余株,林业部门注册古树2984株,达到一二级名木的古树263株 。
据统计,红螺寺风景区的各类树木约有90万株,丰茂的林木,使红螺寺空气清新湿润,游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 。
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338),扩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为“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传说,俗称“红螺寺”,是我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刹 。
在历史上,历届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觉禅师和元代的云山禅师都曾主持过红螺寺 。
我国佛教净土宗的最后两代祖师(第十二代祖师际醒大师和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均与本寺有缘 。
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之说 。

【红螺寺的诗词】

红螺寺景区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已形成红螺寺、观音寺、五百罗汉园三个佛教文化区和红螺山、青龙山两个自然观景区的景观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岁寒三友”的观光特色 。
该寺依山势而建,北依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抱,古树参天,藏风聚气,又有“红螺三绝景”点缀其间 。
古寺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殿堂共四进,依次是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 。
三圣殿西耳房为方丈院,东耳房为监院 。
东厢配殿由里向外依次为千手观音殿、伽兰殿;西厢配殿由里向外依次为达摩殿、净土宗祖师殿 。
中轴院外有东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个三进套院,是高僧掩关及养老的退居寮 。
东跨院也是一个三进套院,是接待来访高僧贵宾的客堂 。
在这组建筑的东下坎,另有一个独立的三进院落,为老僧养老的延寿堂 。
西跨院的西墙外是供养去世僧众遗骨的普同堂 。
三门殿的前面是一溜长五丈的条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为广长舌 。
红螺寺别院——红螺慧缘谷位于红螺山西麓,距红螺寺3公里 。
有元代文物遗址21处,现已修复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阳寺、天溪庵、三皇庙等人文景观,并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国文化内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补充和延伸 。
两座寺院背依的红螺山属燕山余脉,一山双峰,西峰海拔812.9米,东峰海拔811.9米,是红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围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空气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这里始终雨量充沛,潮湿温润,有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 。
因此,许多极难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
独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这里树林丰茂,动植物种类繁多,林中许多鸟类和多种野生小动物随处可见 。
红螺山南麓红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黄栌、五角枫、火炬等彩叶树种,彩叶覆盖面积达4000余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