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的诗词

王实甫的诗词

有谁告诉我恨压三峰华岳低的前句,它是王实甫的的诗句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接二连三,高峰迭起,名家名作,琳琅满目 。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泽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
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 。
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都是兼工散曲和杂剧的作家 。
元曲杂剧经典名篇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等 。
散曲经典名篇: 〔双调〕沉醉东风 送 别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
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 。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前调〕 杭 州 景 关汉卿 〔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 。
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
〔越调〕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双调〕折桂令 叹 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
〔越调〕天净沙 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
〔双调〕庆东原 叹 世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及早冠宜挂 。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
〔双调〕水仙子 次 韵 张可久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 。
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 。
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
〔中吕〕卖花声 怀 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越调〕寨儿令 忆 鉴 湖 张可久 画鼓鸣,紫箫声,记年年贺家湖上景 。
竞渡人争,载酒船行,罗绮越王城 。
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 。
柳擎和泪眼,花坠断肠英 。
望海亭,何处越山青 。
赏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西厢记》一共五本 。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 。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 。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张生,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 。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 。
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张生结合的决定性一步 。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
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
先看【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 。
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 。
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
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 。
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 。
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