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江上愁心

苏东坡诗词江上愁心

江上愁心千叠山全诗多少字 江上愁心千叠山全诗(235)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宋 苏轼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
使君何従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江 城 子苏 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就全词来讲 。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