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对人的影响的素材

古典诗词对人的影响的素材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的气质和观念 。
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
1,传承思想,古典诗词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媒介,作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给人以警示,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心灵的升华2.提高素养,或许,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现在要么是研究,要么就是附庸风雅3.使文字的运用更具准确性,因为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诗词短小但凝练,体现古人的智慧 。
4.从诗词中,我们更好的能了解当时的社会,民风,与时代的发展 。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以佛老思想的典型表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
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
因此,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人所创设的艺术境界的体味,致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我以为,把握诗歌的独特性语言,是深入诗歌意境、领略深层内涵的前提 。
一、研究语言,把握跳跃 大家知道,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
同时,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
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想象、思索、补充的“空白” 。
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
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 。
这种在其他文体中难以想象的跳跃是实现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及意境塑造的重要的艺术手法 。
现行中师《阅读和写作》课本中选入的诗歌,从语言的跳跃性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情绪的跳跃 。
诗人在诗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说明,但在字里行间却明明白白地体现了情感、思绪的大起大落 。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的第5、6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灿烂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
诗人为了追寻“彩虹似的梦”,撑着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星辉”,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味里,仿佛又寻到了昔日的梦,一时忘了自己要离别康桥而去的现实,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诗人内心的快乐至此达到顶点,诗歌的旋律、情绪也极为热烈奔放 。
可是紧接着,“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诗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领悟,诗人在幻想、回味的快乐中猛然惊醒,想到就要和康桥别离的现实,想到消失的梦毕竟无法追回,孤独、惆怅的情绪立刻涌上心头,终于“不能放歌”,只能“悄悄”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咀嚼别离的愁苦,诗歌的旋律情绪又转为低沉哀怨 。
其间所表现的情绪跳跃是很大的 。
2、时空的跳跃 。
或从古代到今天,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 。

【古典诗词对人的影响的素材】

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