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读书笔记如何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 。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 。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 。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 。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 。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 。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 。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 “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 。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 。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

教育的读书笔记如何写?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书中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尽乎完美的爱,令我感动得涕然泪下 。
这部书处处洋溢着的爱国、爱亲、爱师之情,所蕴涵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一直向你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这是一种最真诚的教育,使爱在我们的身边永远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