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的读后感如何写?( 八 )


文章第二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论述“无名”,不如说是为了论述“无功” 。因为三段内容都是讲有权力的或者将有权力的人放下或忘记自己的权力,尤其是第二段通过写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来间接论证之 。第三部分是写“无用”的观点则众所皆知了 。那么“无名”的观点从何而来,其实在我看来“名”不仅是名誉和地位,更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的范畴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的这个 。也就是说,庄子的“无名”类似于“无己”,只不过一个是“名”、一个是“实” 。实际上,这三无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无”字,也就是“道” 。道的特性是无,人要做到逍遥游也要符合无的要求 。
当我们再看逍遥游,庄子是要强调弱化自我、无所凭借,那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吗,在我看来,自由是属于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一个人如果连“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无所谓自由了 。也许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要强调自由,更是一种作为在那个黑暗的战国时代的对于自我的超越,一种超脱世俗的、从个人出发的、为了个人的“无为”的社会理想 。
《逍遥游》的读后感2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 。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 。《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 。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 。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 。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让王》) 。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 。“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 。
《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 。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 。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 。“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 。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这样的“游”才“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