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如何写?( 三 )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 。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 。坚硬易折,柔软耐久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5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 。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 。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 。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600字6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 。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 。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 。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 。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 。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 。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 。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