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七夕节格式怎么样?

浪漫的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浪漫的七夕节,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
名称来源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