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怎么写?

莫把阿胶向此倾 , 此中天意固难明 。
解通银汉应须曲 , 才出昆仑便不清 。
高祖誓功衣带小 , 仙人占斗客槎轻 。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翻译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 , 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 , 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 , 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 , 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
注释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 。阿胶 , 药名 , 据说将其投入浊水 , 可使浊水变清 。
解:能 。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 , 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银汉 , 银河 。
应须曲:双关语 , 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 , 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 , 才能混进朝廷 , 谋取高位 。汉代民谣有“直如弦 , 死道边;曲如钩 , 反封侯” , 即是此意 。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 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 。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
高祖誓功衣带小: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 , 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 ,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
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 。占斗 , 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 。槎 , 木筏 。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 , 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
赏析
罗隐的这首《黄河》 , 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 , 实则为借事寓意 , 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 , 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 , 令士心为之一振 。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 。”其意云 , 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 , 纯为徒劳无功之举 , 以此为喻 , 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 , 当时奸邪当道 , 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 , 谁能真正明了天意 。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 言论大胆而尖锐 。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 , 才出昆仑便不清” , 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 。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 , 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 , 千里一曲一直矣” , 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 ,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 。’”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 , 一语双关 , 所谓“曲” , 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 , 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 , 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 , 这样看来 , 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 , 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 。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 , “才出昆仑便不清” , 从源头上就是“浊” , 此中寓意显而易见 , 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 , 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