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怎么写?

反复品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断涌动着的是两个字——感动!
作为一名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儿童时代所展现的童真稚气,完全以一种欣赏性的眼光看待 。选取了日常的小事件,寥寥几笔,却刻画得生活活泼,将孩子们的直率、自然与热情的特质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作者佩服他们身心是全部公开的,说他们对待什么事情都像拼命似的用出全副精力,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 。他们是不受大自然支配,不受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 。
他们天真的举动,虽出自幼稚的幻想 。可是幻想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他们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束缚,因此,其创造力比大人要强盛得多 。在文章一开始,便也发出了“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的感慨 。
与纯洁直率的孩子相比,成人世界中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在文中也大声疾呼:“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胆相示的人 。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在人逐渐的成长过程中,所谓的懂事成熟其实是一个学会控制自己情绪,隐藏自己真实性情的过程 。不再随意地将喜怒挂在脸上,不再毫无顾忌地大肆追求 。
所以当作者想到“当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当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如绵羊的地步时,内心是何等的悲哀啊!
虽然知道黄金的儿童时代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长大成人而消逝 。但仍然极力挽留,诉说着内心的真情,在孩子成长中,尽可能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完全的释放与创造,自谴自责压抑孩子们的创造力的过错 。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 。这不免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所写的《我们怎样做父亲》 。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除了理解,指导,便是解放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但是孩子并不依附于父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正如《纪伯伦·先知·论孩子》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理解他们,解放他们的天性,试着用一种欣赏的眼光陪伴引导孩子的成长,实属不易 。因为成人总是希冀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 。然而,却忘记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作为父母,为什么要抢占孩子头上的那片澄澈蓝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