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清水》读后感精选( 五 )


就拿前文我们简单聊的《天下清水》与《陈寅恪语录》来说 , 如果没有极为精细的营销活动打底 , 铺天盖地的宣传 , 这两本注定是冷门书 。单就这一点 , 我还是挺钦佩出版社那种很纯正的文人情怀(正面意义)——因为出版这类书 , 销量不会特别高 , 于是大概率是不能赚到太多钱的 , 有时还会亏本 。
我会想到《耶路撒冷三千年》 , 这本书的热度我觉得是因为书商的营销功力——这本书的内容冷门吗 , 我买过读过 , 相当冷门 , 其实也并不算好读 , 但因为有个氛围 , 这本书就成了畅销品(而且最近还出了新版) 。
我有幸与几位编辑聊过关于书籍的“快销品化” , 虽然可能把书当成快销品有点让知识沾惹了铜臭味 , 但如果出版社不能靠卖书赚钱 , 大家都活不下去 。我其实越发相信 , 商品(即使是承载了知识的书)如果不能懂得迎合市场需求 , 过于“孤芳自赏”是不利于资方的——除非资方的初心就是公益 , 赔本赚吆喝 , 不差钱 。
换个角度讲 , 是不是一定要把书做的“高冷”呢?也不见得 。对于出版商而言 , 版权之上的营收不一定只是依赖于书 , 还可以有其他广告、有声读物、影视作品等;同时 , 如何让硬核知识热门化 , 甚至改良版与原版并举——类似《三国演义》的儿童版和原版 , 也是资方面对市场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 也不是纯粹追求沙雕化、娱乐化、轻松化——例如这本《你踩过天鹅尸体吗》 , 很沙雕化、很娱乐化、很轻松 , 很可惜 , 对于我而言 , 我的阅读体验实则【十分糟糕】 。合上书 , 我完全回忆不起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当然 , 这也可能说明是我老了的缘故 。
另外 , 单就厚厚的《铁壁之围》和《奥斯曼帝国》而言 , 我也会想 , 书中部分过于学术化表达、参考意义不大的数据、附注剔除 , 至少能从视觉上给人“这本书其实蛮好读”的感觉 , 而不是让人望而却步——虽然这可能破坏了一本书的完整性 。
当然 , 上述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 断然会被行家瞧不上的 。我并不会唱衰整个国内出版物市场 , 但可能会认为某些品类缺少必要的商业价值 。
全民阅读与全民悦读的时代还未全面开启 , 但愿它不要总是迟到 。
《天下清水》读后感(三):书评丨罗杨:从安溪 , 到闽南 , 再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