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导游词结束语怎么写?( 三 )


这旁边有明杨可大题刻的“天下奇观”和孙价题刻的“盘路起工处” 。
前面这座四柱三间门式牌坊上刻“孔子登临处” , 是由明嘉靖三十九年山东地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创建 。为纪念孔子登泰山走到此处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叹而创建的 , 旁边这棵紫藤 , 传说是何仙姑来登泰山坐在这里宽衣解带休息 , 走后却把腰带落下了 , 就变成了这棵紫藤 。
坊的东侧有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登高必自” , 此语源于《中庸》 , 意思是说 , 千里之行或攀登万仞高山都要始于足下 , 应具备脚踏实地 , 埋头苦干的精神 。西侧还有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书“第一山”大字碑;碑阴有明代人书道家秘文符篆“入云有路” 。相传道人带着它可驱鬼怪、治百病 。西边还有清代嘉庆初年泰安知府金启撰书的《泰山种柏树记》碑 , 记载他于嘉庆初年率领各县官民从红门宫至升仙坊 , 共植柏树23000株 。在坊前台阶之上的两侧 , 放置着形似碌碡的圆柱体大石磙 , 还戴着一顶荷叶帽 , 传为“泰山镇” , 是镇山之宝 。
再往后是双柱式“天阶”坊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建 。意思是这条登山的阶梯 , 就是登天的台阶 , 登天当然很苦了 , 也就是告诉咱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了!这就是红门宫 , 之所以称之为红门 , 是因为在他西侧的大藏岭上有两块红色的形状像门的岩石而得名 , 他的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 , 右侧是道家的碧霞庙 , 后来便佛道合一了 。
过了红门宫这个院落就是小泰山 , 原来在这里有块巨石形似泰山 , 所以就名为小泰山了 , 为的就是方便年老体弱不能登上山顶的人进香而建的 。
红门宫后有清代和民国年间所立的“合山会记”碑等26块 , 记载着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 , 今称“小碑林” 。西边碑墙上镶嵌着清代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任道熔所书刻的《修泰山盘路碑记》 , 俗称“泰山之碑” 。碑文中说:去泰山顶40余里 , 6700级 。您还可以看到在碑的上面压着很多石块 , 这是泰山一带的民俗 , 叫做“压子压福” 。每当农历三月或九月 , 大家还可以看到很多老太太头上带着树枝或带着花 , 意思是:头上戴朵花 , 媳妇来到家;头上戴个枝 , 回家抱孙子 。
从红门宫往前走约100米处 , 沿野径下行就是中溪内的小洞天 。深涧内巨石如屋 , 平面有10余平方米 , 厚1.5米 , 南侧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三个大字 。东侧有圆柱形巨石横卧 , 断面西向 , 上有“醉心”二字 。石前断崖层叠 , 横瀑飞流 , 自北向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个碧绿的水湾 。醉心石两侧谷底到处是圆柱形黑色花岗岩巨石 , 横断面向内 , 层层包裹 , 酷似枯木年轮 , 称为“黑石埠” 。这是发育在17亿年前元古代时期的环状节理杂岩 , 为“涡柱构造” , 俗称“汽油桶结构” 。对于它的构造成因及发育历史是当今地质学界研究的新课题 , 在国内首次发现 。这里清溪碧潭 , 茂林涧草 , 森森蔓蔓 , 清净幽深 。仰视西崖盘道 , 行人如在画里 , 终日不绝 , 别有洞天 。从小洞天到万仙楼的中途 , 在西崖上刻着“勇登仙境”四个字 , 下面就是龟洞 。相传在明朝 , 泰安有一个贪官在调离泰安时 , 为了掩盖罪行 , 就让人们给他树碑立传 。当他将龟和碑将要运到万仙楼时 , 游人无不唾骂 , 石龟感到万分羞耻 , 于是将背上的石碑甩进了溪谷内 , 自己就钻进了石洞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