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如何写?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 。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 。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 。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 。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 。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 。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 。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 。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如何写?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 。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 。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 。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 。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 。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 。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 。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 。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 。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