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格式怎么样?( 二 )


语文不仅仅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然而,这些文字通常不是像一些公式或定理那样,被人们所共同认可,它具有抽象性 。毕竟每个人的知识背景都各不相同,之所以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学习语文不是追求答案的统一,而是追求思想上的收获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必须具备个人独立的审美情趣,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都属于个人独立的审美情趣的范畴 。
要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美的教育 。美的教育包括:社会美的教育、自然美的'教育和艺术美的教育等 。实践证明,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一边朗读:“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边播放一首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一幅春景图 。读完后,我让学生大胆描述他们想象的图的样子,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绿油油的麦田,农民在田野里春耕;有的说,柳树发芽了,柳枝在风中摇摆,小河的冰融化了,水哗哗地流着;有的说,桃树、杏树、梨树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空气中夹杂着各种花的香,蜜蜂在繁忙地采蜜――幅幅春天的图画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积累 。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做人就不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因此,培养语文素养不能够脱离生活,生活是人生的一本大书 。然而,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 。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 。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 “开门见山式” “回忆式”等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 “展望式” “号召式” “水到渠成式”等等 。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 。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