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500字读后感怎么写?( 二 )


读三国,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被徐庶郑而重之的推荐给刘备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限量 。司马徽曾说,诸葛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是,司马徽也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似乎开篇就注定了诸葛孔明之后的七出祁山未有大建树却星殒五丈原 。
众所周知,孔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后世都赞扬因刘备的尊贤纳士,故能在乱世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可是,没有人会想,诸葛亮真的想这样选吗?这样真的值吗?看诸葛亮未出山前之所居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p154) 。而孔明未出山前的生活呢,则是: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p156) 。看看,分明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啊!
可是,就是这样神仙一般的生活,随着刘备的三顾就轻易的打破了 。孔明真的舍得离了这样的生活吗?看诸葛亮在知道徐庶将他引荐给刘备时的反应:“孔明闻言(即闻徐庶所言将其荐于刘备之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罢,拂袖而入 。(p152)”看看,他的反应是如何之大!徐庶是他的挚友,他不至于在好友面前做作吧!徐庶至此,好像亦明白一些,故“羞惭而退,上马巑程” 。再看诸葛亮,对刘备前两次来访避而不见,在刘备第一次来访不见留名时,你看小童的反应: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一方面,也许小童真的记不得刘备絮絮叨叨的一堆所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之云 。一方面,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孔明的回避态度及刘备之虚伪,明明是一个空壳子,没落的皇族,还是打着求贤的旗号来寻访世外高人的,却偏偏放不下这许多虚名 。
再说诸葛亮,在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访之后,他知道,这隐居的生活是过不下去了,所以,第三次,他见了,是怎么见得呢?“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人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看,张飞怒了,但被云长劝住,至此我是不信此时卧龙先生还能不醒 。可知,张飞乃是“大喝一声退曹百万兵”的勇将啊 。但此时,“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听听,姿态做的多足啊!当童子言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你看孔明的态度:“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遂转入后堂 。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p157) 。”虽说一方面,孔明是想考察刘备求贤的决心和诚意,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对于出山参与天下之争,孔明本人并不是那么热衷呢?他在临行前曾对小童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一句“三顾之恩,不容不出”道出了多少无奈 。他亦想功成之后,即当归隐,可是谁知“只因先主叮咛后”,立了一位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致使孔明先生归隐成梦,最终“星落秋风五丈原”,由不得人不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