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中的日本精神》读后感1000字( 二 )


十月之初,天欲雨而不稳,身如风叶心不宁 。
时雨欲隆早起程,谁人呼我是游子?
《珍宝中的日本精神》读后感(三):《珍宝中的日本精神》:可视的日本“精神”史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本这个国家既无比熟悉,又格外陌生 。熟悉无须赘述,同沐儒家、释家文化,汉字与假名的渊源,明治维新后走上的迥异的道路……陌生之处在于,中国读者对日本的理解,可能主要还是零碎而不成系统的,多集中在明治维新之后,以至于很难给出历史性的见解,换言之,是选择性地理解日本,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理解日本,而没有将日本视作一个连续体,就其本身的沿革看待,比如,在中国影响日本之前,日本有着怎样的历史;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广泛交流如何影响了日本;日本如何塑造自己的民族性,等等 。
关于日本史的著作不少,简明扼要的通史、大部头的专门史、具体而微的叙事史,所在多有,以至于新写一部日本史,大有无法下手之感 。在《珍宝中的日本精神》中,东京大学博士、黑格尔专家长谷川宏,则另辟蹊径,选择就“日本精神”撰写一部历史 。长谷解释道,他说的精神,指“人类与自然共存,并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力量和姿态”,这种精神,“既存在于个体之中,也存在于由少数人构成的团体之间,还存在于更大的团体或共同体中”,并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洪流” 。
在纷繁复杂的日本历史中,长谷挑选的是美术、思想和文学这三大领域,而非常见的政治、军事和社会 。这种做法,既有他个人经历的影响,也有智识上的考虑 。于是,沿着他的考察足迹,读者既能看到三丸山遗址的大型立柱建筑物、绳文时代的火焰陶器、弥生时代的铜铎,感悟祖先们对自然的敬与畏,又能欣赏《古事记》《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经典著作,领会宇宙万物如何界定了人类的存在,人类又是如何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还能对着佛像雕塑和经文思考造型艺术的变革和生命观的改变 。
同样,读者可以在《平家物语》、御氏败寇目、《一遍圣绘》和《蒙古袭来绘词》中理解武士与战争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武士阶层的荣誉感,可以在《徒然草》中领略内省和反思的艺术,以及这种艺术与后来的私小说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装饰艺术、浮世绘和井原西鹤等一大批作家那里寻觅宗教退却(衰落)之后的世俗气息 。经过这番巡礼,或许能够得出初步结论,即日本的精神总体上是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人主义,从宗教走向世俗主义,从专制走向民主 。这种结论并非日本独有,反而见诸东、西方不少经历现代化过程的国家的历史 。
但必须注意的是,上面得出的结论有极端简化论之嫌,因为趋势不等于时时刻刻的肯定性,也不等于排除了一切可能,反而是呈现新与旧交织的复杂样态,是一种融合多种色彩的光谱 。与黑格尔的“精神”或时代精神不同,长谷笔下的日本精神,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进步色彩,即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可他的历史是非目的论的:不是以个人主义、民主和世俗主义的胜利作为终结,整个历史并非以它们为目标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