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周记怎么写?( 五 )


读罢《红楼梦》,心里酸酸的 。不知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 。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 。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 。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 。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红粉痴恋 。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 。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 。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
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 。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他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而是切肤之爱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宠妃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 。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 。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 。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 。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 。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 。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 。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 。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 。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 。是无法写好的 。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 。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