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 。”
数学之美,蕴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艺术当中 。
02
有这么一位数学教授,把她发现的艺术里的数学之美对我们娓娓道来 。
梁进教授在她的这本《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里,带我们走进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馆,去领略绘画、雕塑里的数学之美 。
其实,从这本书标题中的“收敛”二字,我们就可以窥得几分数学的影子 。收敛这个词来自于数学当中的微积分,大意是指会聚于一点,向某一值靠近 。与之对应的数学当中的另一个名词叫做“发散” 。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选择了世界四大综合博物馆以及一些历史特色明显的博物馆,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埃及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尤其是很具有历史和相关博物馆记忆的作品 。
03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艺术美,恰恰是因为里面涵盖的数学元素 。
大家耳熟能详,并且出现在很多人初中课本当中的一定有这条——美的起源:黄金分割比例 。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天数学家毕达哥斯拉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 。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
后来,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将这一比例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被写进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里,至今广为流传 。
而画家们也发现,按0.618:1来设计的比例,画出的画最优美 。因此,黄金分割的数学美学在很多著名的艺术品中被使用过 。
在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 。
古希腊的著名雕像断臂维纳斯和太阳神阿波罗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 。
建筑师们也对数字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的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都有黄金分割的足迹 。
04
数学之美,也同样体现在几何图形当中 。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因为这两种图形在任何方向上看都是对称的 。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根据对称设计的东西:小到一块橡皮、一只球拍,大到一架飞机、一座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