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

1、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
地震(英文:earthquake) , 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 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 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
时间分布: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
一张图把一切地质灾害都说清楚了 。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边缘,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运动相对活跃,因此地震发生频繁!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上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双重交界板块和板块活动频繁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2、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原因为什么说郭德胜彻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 , 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 , 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 。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 , 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庖恢卮蠓⑾?nbsp;, 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 , 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 , 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 , 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 , 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 , 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 , 那么 , 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 。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
   所有的地学奥秘,都是因为被“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这个地学基础“空白”所掩盖,任何研究学者明白了这个“空白”,几乎所有专业学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奥秘以及地学的其他奥秘了 。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让我偶然的发现,发现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这一发现 , 彻底打开地球科学的大门,势不可挡 。也由此而得出,板块学说不能成立 。
知网收录的论文: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 , 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 , 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 , 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 ,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 , 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 , 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积、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 , 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 , 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 。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积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 。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 。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 , 以及鱼类尸体 , 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 , 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 。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 。而这个过程 , 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 
任何物质 , 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 , 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 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 。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 , 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 。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 , 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 。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 , 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 , 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 , 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 , 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 , 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 。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 。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 , 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 
3 , 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积平原或盆地 。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 , 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 , 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 , 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 , 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 , 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 。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 , 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 , 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 。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 。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 , 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 , 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 , 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 , 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 
资料显示,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 。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 。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 , 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 , 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 。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 , 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 , 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  
事实上 , 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 , 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 。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 , 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 。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 , 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 。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 , 土壤盐渍严重 。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 , 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 , 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积平原或盆地 。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 
四.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据新闻媒体报道 , 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经国土资源部审定 , 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 。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 。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 ,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 , 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 , 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 。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 , 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 , 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也找到了 。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 。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 。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 童玉明, 邱明.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0(1).
2. 彭省临, 刘亮明. 论地洼学说的历史贡献[J].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1999, 030(004):345-349.
 
( 一) 发生频度高 , 强度大,范围广
据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地震年表,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地震为 8137 次,其中
1004 次为破坏性地震,8 级以上地震 22 次 , 约占全球历史记载地震的 35% 。20 世纪中国发生 6级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7 ~7. 9
级地震100 余次,平均每年1 次,8 级以上地震9 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 8. 6 级地震 ( 1950 年 8 月 15 日)。
据统计 , 全国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面积达 3. 12 ×106km2,全国 70% 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该范围,特别是一些重要城市如: 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等,位于烈度为Ⅷ度的区内 。
( 二) 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总体上 , 我国大陆上发生的地震具有明显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分布规律 。主要表现为:
( 1) 20 世纪 100 年间发生的 9 次大于 8 级的大地震 , 除 2 次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其余 7 次均发生于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部省区 。
( 2) 1949 ~2000 年发生的大于 7 级的地震 52 次 , 20 次发生于台湾东部海域 , 25 次发生于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区 。
( 3)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除台湾外 , 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对少得多 。
( 4) 根据断层位移量和原地应力测量结果,我国大陆西部的构造活动强度比东部地区高 5 ~6 倍,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为东部地区的 70 倍 。
( 5) 20 世纪 100 年间,中国大陆发生的 300 多次 6 级以上的地震 , 西部地区为 250多次,占 83% 。
图1-5 害国地震灾中死亡人口(1949~2000)
我国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强于华南,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基底岩石性质不同是一个重要因素 。华北地区基底以结晶花岗岩为主,脆性相对较强; 而华南地区基底时代较新,岩石以具有韧性的浅变质岩为主 。
( 三) 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地震灾害损失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损失最为严重 ( 图 1-5)。
从图
1-5 可以看出,人口密度≥400 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 200 ~400 人 / km2的地区的 10 倍; 是人口密度
100 ~200 人/km2地区的 100 倍 。总体而言,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所以,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
自 1949 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死亡人口总体下降,而经济损失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州两省外 , 其他省区均遭受过
6 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度Ⅷ度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1/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
46%,其中 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70% ; 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 9
亿 。可见地震灾害隐患的严重程度 。
( 四) 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由于东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 , 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
300 年,西部为 100 ~200 年 , 台湾为几十年 。我国大陆地区在 20 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 4 次大地震活跃幕 。每个活跃幕一般持续 10
~20 年,有活动高潮与低潮交替的现象 。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
以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为例 。15 ~ 18
世纪,华北地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汾渭、山西- 延庆 - 怀柔、燕山山前及秦岭,而华北平原没有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 。19
世纪初,强烈活动地区发生转移 , 6 级以上地震全部在华北平原及燕山山前地带 。据原地应力重复测量发现 , 20 世纪 60 ~70 年代,NNE
向构造带应力下降,而 EW 向构造带应力增大 , 导致6 级以上的地震出现,如渤海 7. 4 级 ( 1970 年),海城 7. 3 级 (
1975 年) 和唐山 7. 8 级( 1976 年) 等大地震群发现象 。在 20
世纪末 , 据唐山、邢台、滦县、北京顺义等地的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这一地区地壳活动强度有减弱趋势 。
让所有人能看明白的地震成因解释,沉积区域内部沉积物沉积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震能量大小的释放 。沉积区域是地震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沉积区就如人的胃 , 它吞进去巨量的有机物质 , 就相当于人吃了饭食物 , 才会浑身有力量 。
所有的断裂带 , 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 , 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 。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 ,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 , 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 。不难发现 , 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 。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 , 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 。
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被人们用作热能、动力的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 , 铀等,人们根据这些物质的特性,进行人为的释放这些物质的能量,制造了机车,发电,发热,以及炸药,炮弹等等,都是根据物质的属性,让物质转变成能量 。说到这里,难道这些物质的能量必须需要人为么?不是,只要人们能做到,大自然早就做好了,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做到让能量物质释放能量,那么,大自然也一样可以做到,那么,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就可以自然的释放能量,地球内部存在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能量物质,他们会按照大自然自身的释放过程释放能量,这个能量的自发式释放能量的现象怎没有了?这难道不是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的现象?
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能做到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开采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能量释放,制造成热 , 电 , 动力 , 同样,大自然自身也可以完成这个能量的释放,也可以有地热,雷电,动力,这就需要思考了,大自然自身所做的这些,雷电看到了,地热发现了 , 但可是,大自然自发释放的“动力”,怎就没有了呢?
假如说,地震是板块运动挤压能量形成的 , 那么 , 问题就来了,注意看,地球内部能量矿物质自发释放的巨大动能去哪里了?巨大动能在地球表面产生的现象去哪了?
地震研究学者以及地震成因的科普学者,为什么极力去忽视这一关键性问题,更甚至在故意逃避 。这很值得深思,再深思 。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边缘,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运动相对活跃,因此地震发生频繁 。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3、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 , 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
1)我国的地震次数多、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 。
我国的国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但8级以上大地震却占全球的10%,7级以上大地震竟占全球大陆地震的29.5%(按7级以上地震记载比较全的1900至1986年资料统计) 。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除贵州和浙江两个省以外,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而且我国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30千米以内 。
(2)我国人口多,不少多地震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 。
河北平原、渤海沿岸、汾渭河谷、南北地震带、河西走廊、东南沿海等多地震地区的人口都比较稠密,在这些地区发生的一些强烈地震往往造成较大的伤亡和损失 。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 , 不少房屋的抗震性能还比较差 。
在广大农村有不少比较简陋的房屋 , 一遇地震很容易破坏 。城市里也有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老旧房屋 , 一时难以全部更新 。就是新建的房屋,由于财力有限,其设计标准和抗震性能也难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例如抗震性能最好的钢结构房屋,在我国就很少 。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4、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地震既然是巨大能量释放,那么就存在释放能量的物质,这个物质到底是什么?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摘要: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 。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 。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 。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 。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 , 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 , 存在风能、光能、水能 , 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 。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 , 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 。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 。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 , 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 , 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 , 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 。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 , 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1.2.3.4.5]
三,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 。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 , 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 , 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 。在地下 , 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 , 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 。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 , 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 , 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 。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 。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 。[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 , 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 , 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 , 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 , 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 。[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 , 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 , 钚239,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 , 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 , 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 , 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 。[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 。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 。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 。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 。[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 , 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 。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 , 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 。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 。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 。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 。[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 。[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 , 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 。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 。[12]
五,一个铀矿形成的能量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对比分析
根据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0亿吨左右当量的TNT , 按照一千克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所释放的能量,来推导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铀矿石,一般情况 , 铀在铀矿石里的比例约0.75/100,按照这个标准计算,10亿吨TNT当量需要多少吨铀矿石呢?把10亿吨TNT当量换算成铀裂变能量,经过计算,需要铀5万千克,换算成铀矿石,约0.6667万吨,这就是说 , 如果有0.6667万吨的铀矿石完全裂变,就会产生10亿吨TNT当量 。
2012年11月5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内蒙古发现大型铀矿,储量达到3万吨,如果三万吨铀矿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5亿吨TNT当量 。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采访人员从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内蒙古发现七处大型铀矿床,内蒙古的铀矿如果完全释放,将远远超过45亿TNT当量,由此对比,内蒙古铀矿如果发生完全裂变,所形成的能量远远超过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 。[23]
六,地震发生的前后 , 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 。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 , 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 。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 。[13.14.16.25]
七 , 铀矿的衰变、裂变 , 与地震和余震现象高度吻合
根据奥克洛现象,地球内部存在天然的核反应堆 , 在一定的时间里就会产生核衰变、核裂变,释放能量,铀矿的大小及含量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大?。?一旦出现铀矿出现衰变、裂变,那么就会释放巨大能量 , 产生地动、地震现象 。[19.20.21.22]
根据天然气与铀矿同存,及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推导出,铀矿与地震所发生的位置完全处于同一位置,[1.3]
根据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 。一个铀矿一旦有了锎及锎的同位素存在,那么铀矿发生裂变的时间,被锎所决定 , 锎及锎的同位素的衰变有900年的,有几十年的,有几十分钟的,而且是核变的中子源 。
根据铀是氡的母体,铀矿发生裂变,氡就自然脱离母体,氡气自然会发生变化 。
根据内蒙古地区铀矿的储量,三万吨的铀矿具备了大地震所产生的当量 。
根据铀发生裂变所产生的高能碎片,还会遇到其他核物质及其同位素的裂变或衰变所释放出的中子继续撞击,再次裂变 。锎的同位素很多,而这些同位素衰变时间,从20几分钟到几百年不等 。更重要的是释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会继续裂变,进而形成持续的能量释放,直至核物质能量释放完为止 , 这和每次大地震后的余震过程高度相似 。
根据核裂变的特性,地球内部发生铀矿核裂变,采用声波预测是无法实现的 。
从上面所发现的结果,铀矿与天然气位置,铀矿能量与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处于一个位置,地震发生产生的TNT当量与铀矿转化的TNT的当量匹配,地震、余震的过程,与核裂变释放能量的过程极度相似 。[15.38]
八 , 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 。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 。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更因为,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 , 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在核裂变中是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 。[37.39]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九,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 , 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 。[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 , 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 , 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 , 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 。[8.15.17]
十,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 , 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 。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 , 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
1、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
2、从1988年开始 , 中国大陆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 。
3、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 , 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
1.我国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 , 板块运动频繁
2.我国西南面是印度次大陆,正向北方运动,向我国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挤压,易引起地震
3.我国地形复杂,从西到东形成阶梯状地形,山脉河流众多 , 复杂的地形易引起浅表地层变动,引发地震
我国处于各大版块交界处啊
1.东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南部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就这两个地震带,就相当了得
板块运动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地震灾害严重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5、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有哪些?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 , 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 , 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
扩展资料:
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1、迅速远离房屋、建筑物、山体、湖泊,转移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
2、来不及转移时,要就地躲藏 。俗话说:小地震不用逃,大地震逃不掉 。所以 , 地震发生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就近躲藏 。家中卫生间是最安全的地方 。卫生间空间小,不容易被倒塌的天花板和墙壁砸伤 。另外,卫生间有水,能够维持人的生命 。
地震时,首选卫生间躲避 。其次,要选择储存室、书房、没有煤气的厨房等空间小的房间 。室内墙角也是较安全的地方 。房屋倒塌时,室内墙角处容易留下一个安全生存空间 。另外,可迅速躲避到床、桌、冰箱、洗衣机等坚固物体旁边或下面 。
3、要蹲下身体,并用枕头、棉被、书包等顶在头上,保护头部 。
4、要用手绢、毛巾、或双手捂住口、鼻及脸部 , 防止灰尘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 。
5、地震发生后,要减少各种活动,保持好体力 , 坚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