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立秋有什么说法,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

1、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意思是农历六月份立秋时节天气很冷,会影响到秋收农作物的成熟,那么在收成的时候庄稼肯定是会出现减产的状况 。农村的很多老话其实都是包罗万象,其中涵盖了许多农民的智慧,给现代的农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
“六月立秋 , 两头不收”就是想要表示农历六月份,这时候的天气温度开始降下来 。两头指的是秋天庄稼和夏天庄稼,也就是说如果秋天庄稼和夏天庄稼不收的话,等到了农历六月份之后天气变冷,农作物的收成就会受到影响 。不过虽然很多老话都是根据以前的经验说出来的,相对于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所以老话并不一定准确,只能够当作一种参考 。
不管是小麦的生长还是玉米之类农作物的生长,它们都和温度有着较大的关系 。环境是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当农作物所生长的环境并不适合,农作物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尽管如今在农业上的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对于一些气候问题带来的影响,还是没有办法克服的 。而“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所表示的收成日子还是相对有一定的道理的 。
不过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会适合这句话 , 必须要因地制宜 。总的来说农村俗语可以当作一种参考来进行农事活动,但是不可以成为一种依据 ,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                                                                                                           
在现代社会中 , 流传着很多俗语,这些俗语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比如,在农村之中,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即“六月立秋,两头不收”,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句俗语的含义 。
“六月立秋”中的“六月”指的是农历的六月,整句话的意思是,立秋在农历的六月;“两头不收”中的“两头”指的是夏收和秋收,整句话的意思是,夏收和秋收都不好 。将两句话连起来,就是说:“如果立秋在六月的话,夏收和秋收都不会好” 。那么,为何古代劳动人民会有这样的说法?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说由于六月立秋,所以天气也比七月立秋冷得早一些,这也会影响很多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农作物的长势不好,收成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了,所以才会有“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俗语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
我们不妨看看往年的情况,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 , 其中有五年是六月立秋,另外五年是七月立秋,但是查询了过去几年全国的粮食收成情况可以看出,粮食收成的情况,并没有按照“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兑现 。虽然有的年份是六月立秋,但是当年全国的收成却非常好,当然 , 也有的七月立秋的年份,农作物的收成非常差 。因此 ,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
事实上,“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有很大的地域性,很多人说,这可能指的是华北地区,因为华北地区大部分都是种的玉米,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很怕遇到冷的天气,进而造成减产 。如果六月立秋的话 , 对玉米的生长就会造成影响,进而让玉米的产量降低,相反,要是七月立秋 , 温度降低的时间就会延后,对玉米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从这里来看的话,“六月立秋 , 两头不收”的说法是准确的 。
事实上,我们前面说的都是秋收,而“两头不收”还有夏收不好的意思,那么,为何六月立秋会影响到夏收?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以华北地区为例,在冬季,这里大多种植着小麦,六月立秋时,秋季作物的收获提前 , 紧接着就会种下小麦,因此小麦的播种期就会提前 。同时,由于天气比以往更冷,这是不利于小麦的出苗的,所以也会影响小麦的收成 。因此,六月立秋,才会导致夏收不好 。
总而言之,“六月立秋 , 两头不收”的说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
农村人常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什么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大致意思是立秋在农历的六月份,那么今年的庄稼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我觉得这只是一句俗语 , 产量主要还是看庄稼人的管理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立秋是在6月的话 , 那么头茬的庄稼和后茬的庄稼的收成都不会很好,也就是比如粮食颗粒不饱满之类的 。

六月立秋有什么说法,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2、立秋有什么习俗?进入8月后,也就意味着再过不久就要立秋了 , 但此时秋后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 , 但早晚天气会逐渐凉爽一些 。因此,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那么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好?今年立秋是公秋还是母秋?一起来了解下吧 。
进入8月后,也就意味着再过不久就要立秋了,但此时秋后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早晚天气会逐渐凉爽一些 。因此,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 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那么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好?今年立秋是公秋还是母秋?一起来了解下吧 。
今年立秋是公秋还是母秋?
很多人不知的是,其实立秋也是分公母的 。如果当年是公秋,那么立秋之后相对凉爽一些;相反,如果当年是母秋,那么立秋之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也就是会有“秋老虎”出现 。
而在以前,立秋确定公母,主要是依据立秋的日子来定的 。如果是在农历六月立秋,那么就是“公秋”,也叫“早立秋”;如果是在农历七月立秋,那么就是“母秋”,也就是“晚立秋” 。而今年立秋在2022年8月7日,对应农历七月初十 , 因此今年立秋属于母秋 。
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好?
1、茄子
民谚道“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而且吃茄子的时候一定要带皮吃,更有营养价值 。
2、西瓜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意为“啃秋” 。人们在这一天吃西瓜,也意味着把暑气和秋老虎啃掉 。
3、饺子
立秋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饺子一般要吃肉馅的,有“抓秋膘”的寓意 。而且吃饺子既可以补充营养,又能促进食欲 。
4、牛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 , 而最适宜的就是吃牛肉了,立秋时适当吃一些牛肉,可以提高免疫力 。
5、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

总的来说,今年立秋是母秋,因此立秋过后天气还要热上一阵子,而在这季节更替之际,饮食养生大家也要注意好,多吃一些立秋的传统食物 , 可以保证不生病 。
立秋的风俗:
1、贴秋膘:由于夏天天热难免会影响人的食欲 , 所以会瘦下来 。瘦了当然就要补了,人们会选在立秋这一天吃美味佳肴,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吃肉(炖的、烤的、烧的、煮的、卤的等各种做法的肉)意在象征着“以肉补膘”,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
2、咬秋:有些地方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一家人一起啃西瓜,大家认为这样既可以预防秋痱子又可避免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这就是“咬秋” 。
3、喝立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
4、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逢立秋,人们会在这天“煮灶粥”“做灶”来祭祀神仙,表示感谢 。
5、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
6、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 。而立秋这天 , 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 , 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
7、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六月立秋有什么说法,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8、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 。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 。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
9、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
10、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 , 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
传统习俗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 , 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 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 , 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 , 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 。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
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
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 ,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 , 煎香薷饮等风俗 。
立秋的讲究有:
1、宜祛暑滋阴,立秋之后 , 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
2、调理脾胃,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 ,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 , 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
3、心理调适,昼夜温差的展开,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都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里烦躁、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
忌饮食油腻 立秋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叫做”啃秋“,意思就是防治秋燥 。所以在立秋这天,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搭配,多吃些蔬菜、水果,如苦瓜、冬瓜、黄瓜、梨、木耳等,清热解毒,滋阴生津 。
六月立秋有什么说法,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3、怎样理解“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话是以前农村地区,人们结合天象 , 所总结出关于农耕的俗语,在科技较为落后的古代,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放在现代化社会,并不能全信 , 具体分析如下:
一.前半句指立秋来的较早时,粮食收成不佳 。
在没有相对精确的仪器来测量天气时,古人们通常是根据先辈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以便合理的安排农耕相关事宜 。首先这里的六月和七月,指的是人们所说的农历日期 。
而之所以不同年份,立秋出现的月份不同 , 主要是受到了闰年和闰年的影响,平年共12个月,而闰年有13个月 。当立秋时间赶在农历六月份时,代表着秋季到来较早 。
一场秋雨一场寒,也就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 。这种情况将不利于,需要较强光照和较高温度的农作物小麦的生长,因而夏季农作物的收成就会减少 。与此同时,秋收的庄稼也会因生长周期不足,以及前期温度不够而减产 。因而便有了立秋在六月,夏收与秋收都不佳的说法 。
二.后半句是七月立秋,有利于庄稼生长与丰收 。
而当立秋在七月份时,无论是夏收和秋收的农作物 , 都有较为充足的光照条件,和适宜生长的温度 。庄稼的生长周期足够,自然会有利于提高粮食收成 。
与这句话相类似的还有“芒种端午前 , 处处有荒田”,意思就是芒种在端午之前来到时,预示着雨季的来临,会影响小麦等庄稼的收割工作,从而造成粮食欠收 。同时过长时间的雨季,也将给秋季的播种工作带来坏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秋收 。
这些有关农耕的俗语,都是前辈们的经验之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且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以及科学种植养护,已渐渐走入农业之中 。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些俗语 , 不能不信,也不能盲目全信 。
这句谚语的大致意思就是6月立秋的话 , 很大可能有不好的收成 , 如果7月立秋的话 , 就肯定会是个大丰收 。由于过去的人们都只能靠天吃饭,而现在科技比较发达 , 不需要完全靠天 。所以用到现在也不一定准确了
立秋在农历六月份的时候,立秋太早,气候过于凉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可能收获甚少 。如果立秋在农历七月份,天气正处炎热,作物生长条件良好 , 农民将会迎来大丰收 。
这是一句有关节气的谚语 。意思就是如果立秋在6月的话,庄稼早种晚种收成都不好,但如果立秋赶在7月的话,早中晚中收成都好!
六月立秋有什么说法,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4、立秋是什么说法?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 , 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立秋的来历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对于立秋,更多是有利农事的收获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 , 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 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也称之为”立秋“ 。
立秋的来历民间故事
立秋的来历民间故事一:秋神蓐收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 , 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 , 生生不息 。《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如果梦到蛇 , 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
立秋的来历民间故事二:一叶知秋
《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 。小桃核牵连着的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 。以小明大、见微知着是一种大智慧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
立秋的习俗: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 , 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秋忙会、贴秋膘等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对于耕农的人们来说,秋天意味着一整年的收获,也是好的意头的节气 。
立了秋 , 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秋后还有二十四个饿老虎 。
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
早秋丢,晚秋收 , 中秋热死牛 。
立了秋,凉飕飕 。
立了秋 , 扇莫丢,中午头上还得用 。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 , 凉在早晚 。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
立秋反比大暑热 , 中午前后似烤火 。
七月半 , 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
立夏栽茄子 , 立秋吃茄子
立秋胡桃白露梨 , 寒露柿子红了皮 。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
秋耕深,春耕浅 。
立秋摘花椒 , 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 , 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
立了秋 , 哪里有雨哪里收 。
立秋雨淋淋 , 遍地是黄金 。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
秋旱如刀刮 。
春旱播种难 , 秋旱减一半 。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
三伏有雨好种麦 。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
秋不凉,粒不黄 。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
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
立了秋 , 挂锄钩 。
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 。
这是一种从古代起就流传的说法 , 人们认为:立秋的早晚会影响到天气情况,其实,不管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天气都会逐渐凉爽起来的 , 因为立秋就是进入秋季了,炎热的夏天过去,秋天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
立秋的早晚的划分是以一天之中的中午为界定,若是立秋时间在上午 , 那么这年的立秋就算是“早秋” 。
如果这立秋的时间是在下午的话,那么这年的立秋就是“晚秋” 。而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在下午两点,所以今年就是晚立秋 。晚秋不凉万物收 。
立秋之后,有很多农作物还处于生长阶段,像中稻还处于灌浆时刻,而晚稻则刚刚移栽没多久 。若遇上晚秋 , 天气则还会热上一段时间 , 这对于农作物来说是极好的,能有一个好收成 。
一场秋雨一场凉 , 立秋一年又要过完了 。
六月立秋有什么说法,俗话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5、农谚:“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有道理吗?这句农谚有道理 , 但对于我国南部地区适用,因为农作物成熟早;对于北方并不适用 , 因为北方的农作物成熟较晚,秋收时已近中秋,凉爽了 。这句农谚是这样理解的:“六月立秋赶死牛”,今年是农历六月十八日立秋节 , 农村的农活更加繁忙,像春耕的耕牛一样忙碌 。因为六月立秋正是三伏天,天气十分炎热,每天中午前后晴天气温高达40多度 。这个时候庄稼成熟后,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必须要收获 。收获的时候拉长一些,将会超过了收获时间,又会影响下一茬作物的播种,加紧时间收获 , 农民在酷暑难耐的时候非常辛苦 。因此,农民只好早起和晚睡的低温时候,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去收获成熟的农作物,是非常辛苦的,起五更睡半夜 , 早上要赶时间,晚上要赶时间收获粮食,比耕牛在春耕农忙时耕田还要辛苦 。所以,农村里农民就形成了这句俗语 , “六月立秋赶死牛”的说法 。六月立秋,节季超前,庄稼成熟程度欠佳,在收获庄稼的的时候,成熟程度不齐,有青有黄 , 青的庄稼没有充分成熟,收获就会影响产量 。因此,农村有句俗语,“六月立秋沿畈丢”的说法 。“七月立秋慢悠悠”,若是在农历七月立秋,挫过三伏天高温时间段 , 农民去收获成熟的庄稼,就在有限的收获时间内可以慢悠悠地干活 , 可以轻松地完成秋收任务 。立秋节在农历七月价 , 酷暑炎热的三伏天已经过去了,成熟的农作物,在有限的收获时间内,就不像在三伏天干活收获庄稼,要起早贪黑抢时间 , 这个时候 , 可以不慌不忙 , 不松不紧 , 慢悠悠地干活,收获时间仍然是非常宽松的,不需要忙碌地赶时间 。农民在这样的收获季节 , 就非常轻松得多,舒服得多 。所以,在农村就形成了“七月立秋慢悠悠”的说法 。七月立秋 , 庄稼成熟程度好,收获率高,产量高 , 于是农村就有“七月立秋样样收”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