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舱里面有氧气吗,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

1、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如下:
第一种方法是从地面直接带氧气罐 。这种方法最为直接,但是效率最低 。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氧气 。固体原料利于存储,可以用较小的体积储备较多的氧气 。
例如,装着粉末状氯酸钠和铁粉混合物的金属罐子,在点燃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氧气 。商用飞机在舱内气压下降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制氧 。
第三种方法是电解水 。目前,这种方式是航天员在空间站中获取氧气最主要的手段 。数据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要消耗550升氧气,而一升水电解后能生成620升氧气,所以电解一升水就足够供给一名宇航员一天所需的氧气 。
电解水原理:
电解水的副产物氢气则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水和甲烷,甲烷排放到太空中,水则经过处理成为饮用水 。
我国空间站内的电解水装置在产生氧气和氢气后 , 氧气会被航天员们吸进去然后置换出二氧化碳 , 之后二氧化碳会被收集起来再和之前产生的氢气进行反应,最后生成可以被再次分解的水,以及易燃易爆的甲烷气体 。
当甲烷被排出空间站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电解水过程了,根据实际应用中的数据,在国产空间站里只需要分解1升水,就能循环产生620升氧气,完全能满足一名航天员一天550升氧气的呼吸需求,每天最多电解3升水,就能保证三名航天员的工作生活 。

太空舱里面有氧气吗,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2、太空舱里的氧气是怎么产生的      太空舱里的氧气通过三种方式产生 , 一种是地面携带氧气瓶,第二种是固体氧气发生器 , 第三种是通过电解水产生氧气 。太空舱是飞船进入轨道之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 , 舱内不仅有食物、饮水等生活装置,还有科学实验仪器设备 。
太空舱里的氧气是怎么产生的
nbsp;     大家都知道 , 太空中是没有氧气的,那么太空舱里的氧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太空舱中的氧气是可以从地面上携带的 , 直接氧气罐即可 。同时 , 太空舱中还有固体氧气发生器 , 它就是用碱金属过氧化合物等化学物质来释放氧气,并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
nbsp;     此外,太空舱中还可以通过吸收站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以及宇航员的的汗液、尿液等,进行电解而产生氧气 。在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中国的天宫一号太空站以及品号空间站早期都有采用电解水制氧的应用 。
太空舱的构成
      太空舱的构成主要包括轨道舱、逃逸塔、留轨舱、返回舱四个部分 。其中轨道舱是一个多功能厅,这里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逃逸塔是保飞船万全的部分;留轨舱是航天员的家;返回舱是航天员的驾驶室 。
太空舱里面有氧气吗,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3、空间站一直在太空运行,那么宇航员生存的氧气是如何提供的?不是在太空中不带氧气瓶,而是在太空舱内,因为太空舱内有氧气而且有制造氧气的设备,所以宇航员不用带氧气瓶,而太空中基本没有氧气,是需要带氧气瓶的 。
另外由于太空是没有空气的真空 , 如果载人航天器舱壁发生破损 , 舱内的气体就会被吸入太空,因此航天器都会采用密封舱设计 。
而且,载人航天器的轨道舱在发射前一般会进行航天员-轨道舱和航天服的联合热真空试验,利用抽气机模拟大气环境压力不足10Pa的真空环境,测试轨道舱的密封情况,然后再模拟航天员打开轨道舱舱门进行出舱作业时航天服是否能够保持密封 。这类测试能够有效保证载人航天器的密封性能 。
既然航天器严格密封,无法从太空中补充维持航天员生存所需的氧气 , 如何在在轨飞行中提供足够的氧气,并且处理航天员和其他生物产生的废气,就成为了航天生命保障系统的首要任务 。早期航天任务中,由于航天器在轨时间较短,一般采用贮存式或者称之为非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即将航天员所需的氧气预先储存在容器中,与飞行器一起发射 。但是这套系统无法满足长期在轨飞行需要 。
而且如果出现大量消耗舱内氧气的失压事故时无法迅速回复舱内的气压 。例如1971年6月前苏联“联盟”11号飞船返回舱在轨道舱分离时发生施压事故,导致3名航天员遇难 。
很快美苏等国又研制了第二代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即通过物理和化学处理的方式在太空中产生航天员所需的氧气,处理他们产生的二氧化碳 。据实验测算,每一名航天员每天需要消耗0.83千克,这其中84%的氧变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另外16%则主要通过尿液以代谢水的方式派出 。
因此再生式生保系统主要通过电解水来产生氧气,而对于二氧化碳则主要采用吸附浓缩的方式 , 保证其产生的分压在700Pa以下便可 。当载人航天器的带起环境监测系统确认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变回启动氢氧化锂等物质吸附二氧化碳,这套系统与日常空气净化系统的原理基本相同 。
而氧气的制备,同样是根据对空气的压力和氧气含量灵活进行 , 例如在航天员休息时 , 每小时耗氧量低于0.035公斤的平均每小时耗氧量 。
此时制氧系统一般不会启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制造WS系列静态供水电解系统,其中三人制乘员组版每天消耗4.61公斤水,可以制取3.39公斤氧气 , 足以满足三名航天员的需要 。而前苏联在早期空间站中采用潜艇系统类似的超氧化钾供氧,但这一套系统工作依赖气体对流,而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温度梯度造成的气体对流完全消失 , 因此载人航天器中气体分子几乎静止 。前苏联方面不得不设计专门的离心泵保证气体流动 。
随后前苏联又引入高氯酸锂氧烛供氧,但氧烛启动时很可能导致类似本文开头提到“和平”号空间站发生的火灾 。1997年俄罗斯终于在“和平”号上装备了以尿液为主要水源的水电解制氧系统 。不过,高氯酸钠氧烛现在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载人航天器上配备的最主要的备份紧急制氧系统 。
【太空舱里面有氧气吗,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氧气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氧气 大部分生物恐怕都生存不下去了 但是在太空中是没有氧气的 那么太空空间站中的氧气是怎么来的?
空间站在太空中运行,宇航员生存的氧气是通过储存罐儿而产生的,并且在空间站当中有着存在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 , 可以提供宇航员生存所需要的氧气 。
空间站的氧气是通过电解水提供的,水储存在高压密闭罐里,电解水所消耗的电力是空间站的太阳能板接受太阳能所转化的电力 。
地面上都定时对空间站运送物资的,宇航员的氧气是足够的不需要担心,每次运送的物资足够空间站运行了 。
太空舱里面有氧气吗,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4、太空中有氧气吗太空中没有氧气,太空是真空状态的,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太空发生了很多次次自燃现象,所以就没有氧气了 。其次 , 地球的氧气的由来是产生厌氧细菌的交换结果,由于大气层的保护 , 地球上的氧气也无法到太空去 。太空,汉语字典解释是极高的天空 。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了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以离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高度为分界线,称为卡门线 。卡门线以美国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的名字命名 。地球物理学家将大气空间分为5层 。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 。对流层有浓密的空气,称为浓密大气层 。浓密大气层随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 。平流层 , 10到40千米之间 。中间层 , 40到80千米 。80到370千米为热层,属于电离层的下部 。外大气层,370千米以上的空间,属于电离层的上部 。从地球表面到100千米的高度,随高度增加,空气越来越少 。
太空舱里面有氧气吗,太空舱氧气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5、宇航员在太空有氧气吗太空中没有氧气
现在空间站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方式产生的,和直接运送氧气相比,水更容易存储,且安全稳定性更好 。根据实验表明,一升水可以电解620升氧气,一个宇航员一天需要消耗550升氧气 。
我国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每次往空间站送水时,总是将20升水作为一个水包 , 电解之后 , 一个水包产生的氧气可供一名宇航员呼吸22天 。另外,空间站当中还有专门的太空马桶系统 , 可以将航天员的尿液、洗漱用水等,通过多重蒸馏净化分离,变成可以饮用的水 。
宇航员的食物:
太空食品并非一般的蔬菜水果,而是特别加工过的“压缩砖”或“牙膏管” , 兑上一定比例的水后,能够恢复原形,里面包含了所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在失重的条件下,蔬菜摆在桌子上就漂起来了,所以专家们把太空食品设计成了牙膏式的 。
宇航员的吞咽肌肉必须十分发达,因为在宇宙空间中,食物不会因重力下落而会因惯性在吞咽后在咽部静止,要使食物吞咽下需要与食物发生相对运动使其因惯性落入胃中,但由于静摩擦力恐怕不可以实现,所以宇航员只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将食物通过肌肉的收缩挤压下去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