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洛文化的感悟,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1、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一部中华文明史证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闽台文化的根,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文化纽带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和历史的文化概念 。历史上的"河洛"不仅仅指洛水与黄河交汇形成的夹角地带,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等广大地区 。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 。
1、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诞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是 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郑)的国君,后传位于黄帝 。黄帝时期河洛地区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 因而人口繁盛 。由于经济的发达,河洛地区率先进入奴隶制社会,从而结束了社会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 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华夏国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后,在河洛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字、城市、礼制和青铜器 , 标志着河洛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 。"禹都阳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阳"之后,河洛地区文化更加发达 。从传说时期到三代期间,河洛地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黄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等等 , 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诸多河洛文化流派,并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典――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 。河洛文化由此逐渐成为强势文化 , 在其辐射和影响下,"东夷"、"西戎"、"苗蛮"等文化也都很快华夏化 。河洛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 。
2、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与古代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关系密切 。《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图案,凝结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 。至汉代,一些经学家和思想家用"河图洛书"敷衍解说《周易》的八卦和《尚书?洪范》的五行,从而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河图洛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来源,蕴含着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原创思想,并由此生发出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天文、历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内容 。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正统性、源头性与传承不衰,同时它又是国都文化、政治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的形成和文明发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积极、最卓越的贡献 。河洛汉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从汉代末年开始,由于战争、动乱和灾荒等原因,中原汉人不断大量向南方播迁 。其中最有影响的有: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举义,北宋的靖康之变以及明末清初郑成功、康熙朝收复台湾 。《晋书?王导传》从一个侧面记载了西晋末年景象:"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安史之乱时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记述外,连李白也在其诗中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率部两万五千余人入台 , 施琅率军征台时进驻人员也超过了两万 。郑成功、施琅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旧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汉人南迁的路线基本上是皖、苏、赣、闽、粤,进而粤、台、桂、川等 。北方汉人的到来,使闽西、赣南、粤北人口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了当地的快速发展 。在北人开发南方中,陈元光、王审知影响最为巨大和久远 。唐高宗时,福建南部蛮獠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后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数千军校开发漳州 。陈元光死后被当地人尊为"开漳圣王" , 各地建祠纪念 。很多闽人迁台后仍十分崇拜他,也纷纷立祠敬拜,至今台湾有陈圣王庙60多所 。大批中原汉人的南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特殊人际群体――客家民系 。寓居于赣南、闽西、岭南的客家人从河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如语言、习俗、宗亲、教育、伦理、礼仪等等,有的已历千载而至今沿袭如初 。明末清初流向台湾的汉人大多是闽、粤沿海一带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区南迁的客家人 。中原地区是姓氏之源 。台湾除了陈、林、黄、蔡、郑大姓外 , 其他一些大姓 , 始祖也多来自河洛地区 。一项调查表明,闽南、台湾汉人中陈、林、黄、郑四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故有"陈林半天下,郑黄排满街"之谚语流行 。而且在这些大姓的族谱上,都明白无误地标明其祖先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闽、粤、台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传播,由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历时跨度较长,且居住辽阔,与各地土著民族杂处,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 , 还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讲究郡望,重教尚礼等 。客家人后来又到了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 , 但他们无时不心系中原,至今有许多台湾人和侨居异国的客家人还自称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
文汇报:海峡两岸文化的异同
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 , 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 。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 , 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 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 。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 。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两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 。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 。由于历史的原因 , 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 , 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 , 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 , 这是事实 , 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 , 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 , 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 , 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 , 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
文章指出,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 , 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 。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 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
用心品味台湾 发掘更多共同点
文章写到,由于笔者是一位台湾女婿,又长期以来从事两岸三地和平统一的工作,我要以亲身的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台湾 。对很多人来说 , 在亲眼目睹台湾之前,也许早有先入为主的看法 。的确,几乎每天台湾电视都有类似抢劫、枪杀和斗殴等暴力画面,层出不穷的偷拍光碟丑闻,使人觉得台湾社会是如此浮躁和疯狂;台“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镜头 , 甚至动辄以老拳相赠的火爆场面,更成为外地媒体的笑柄 。
可是当你走在台北街头 , 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 , 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 , 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 。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 , 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 , 多找共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
文章指出,笔者总觉得,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共同的地方 。而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 , 孔孟之道 。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 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 。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共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 , 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 , 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
加强文化交流 巩固血脉亲情
最后,笔者建议,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 , 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 。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 , 例如在卡通动画方面多一些富有创新的作品问世,献给两岸的小朋友们 。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海峡两岸的文化界同仁携起手来 , 为我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贡献聪明才智 。
主要的是对妈祖的崇拜!

对河洛文化的感悟,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文章插图
2、为什么说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河洛文化是是中华文化与源头之一,并不是唯一的 。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 , 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 。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 。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老丘,商都亳、J、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 。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 。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
第二 , 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 。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 。据姓氏专家研究 , 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 。民族基因 。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 , 反对分裂 , 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
对河洛文化的感悟,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文章插图
3、什么是河洛文化,影响是否很大?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 , 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 , 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 , 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 , 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 。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 , 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 , 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 ,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 , 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 ,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 , 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 。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 。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 , 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 。
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遗址,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证实,二里岗遗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规模巨大的城墙、数量众多的宫殿建筑遗址,有重要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还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铜礼器的出土 。这就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 , 而应该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之一 。80年代初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阳山电厂基本建设时,在偃师县城和塔庄一带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 。此后,考古发现了这座城址的宫城遗址及其中多座宫殿建筑遗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墙与范围,发掘了城门遗址、库房遗址和一些手工业遗址,清理了同时期的若干墓葬 。通过对这些丰富考古资料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偃师商城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同样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而且偃师商城还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保存着宫城与郭城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从考古学上解决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区找到源头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商代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大型建筑遗址 。其后,这里又发现了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全面发掘了其中的第一、二号大型建筑遗址及其它宫殿建筑遗址 。研究表明 , 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遗址 。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围绕这一大型夯土建筑群遗址的围墙遗迹,初步研究确认这是宫殿建筑群周围的宫城遗迹 。在二里头遗址范围之内还发现了制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贵族墓葬、重要的青铜礼器、玉器等遗物 。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不但早于安阳殷墟遗址,也早于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 。据此 , 学术界一般认为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不但是一处重要的、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遗址 , 即历史文献所说的“夏墟” 。正是由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 。
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 。在同时期的当今中国范围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 。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是实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 。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 。
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由于辽西红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一种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区、“多元”学说比较流行,而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却被忽视 。我认为,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文明在学术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就推导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 。有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反映出从史前向“文明”的过渡 , 甚至从中还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国家的出现 , 但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则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文明化”进程发展,被先进的考古学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极少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趋于“石化”,近代的民族学资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许多生动例证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着上述历史发展过程 。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明化”过程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社会群体,基本在相同时期或稍有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万邦”、“万国”的局面 。但是这些“万邦”、“万国”,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数以“万”计的“国家”,这还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 。作为科学常识而言,这些“万邦”、“万国”对以夏商王国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不可能是等同的,进而言之,即使当时的“万邦”、“万国”文化对河洛地区的夏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夏文化及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区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 。这是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说明,夏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区“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 。我们承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对同时期及其后的中原地区、河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源头 , 只能是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而不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 , 更不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它考古学文化 。因此,我们以为,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源头来说,夏文化直接渊源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 。
对河洛文化的感悟,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文章插图
4、论述河洛文化特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有哪些河洛文化根源性特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可强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对河洛文化的认同感,使之成为连结世界华夏儿女的感情纽带 。 
“狐死首丘”,“认祖归宗”,情急呼父母,痛急呼天地,重血缘,敬祖宗,重传统是人乃至个别动物的本性,更是中华民族的特性 。甲骨文中“水其驭兹邑”,水淹都邑而商朝国君急呼祖宗:“其为我家祖辛佐王,其为我家祖乙佐王”乞求祖先保佑;《诗经大雅云汉》中周朝遭遇大旱,周王亦同样呼喊父母和祖先,不要忍心抛弃子孙:“旱既大甚,则不可沮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 。群公先正,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胡宁忍予!”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讲 。光宗耀祖,扬名后世,传承文明是中华儿女的核心价值观,而扬名后世还是为了光宗耀祖,传承文明 。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的话即阐明这一价值观,甚至认为周公之所以历受称颂,主要是因为他尊崇父祖和历代先王:“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并且认为孔子的学说之所以“学者至今则之”,奉为标准,其原因也主要是他“修旧起废”,善于传承前代文化 。这些见解颇合历史实际 。古老的河洛文化光辉灿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它的根源性特征和博大精深,将会促进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对自己的母体文化DD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特殊的感情纽带,它将居住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儿女的心连结在一起 。 
其次,作为河洛文化标志的“河图”“洛书”及原创的老庄道家学说,能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生态环境 。
从根本上讲,河图洛书和道家学说阐发的都是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是其思想精髓 。蔡运章的《河图洛书之谜》[一文对此问题考察较深入,他说: 河图洛书是以天地之数的奇妙组合来涵盖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式 。图中数字的结构和方位,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生消原理配的 。河图之数反映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五星体系,侧重于自然天道 。洛书之数反映的是以北辰为中心的二十八宿体系,侧重于社会人事 。河图洛书通过十个自然数字的奇妙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原始先民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 。 
河图洛书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神人合一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里的“天”不是神,而是指大自然讲的 。它强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家族,应和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鸟兽等协调相处融汇一体,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这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拯救自己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尽管老庄道家所创“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更重视人对自然的服从,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所轻视,但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中,天人和谐共处的精神实质还是颇为清楚的 。 
再次,以河洛文化为源头的儒家学说、原创于河洛文化圈的墨家学说及创立于河洛核心地区的法家学说 。
探讨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以“仁”“爱”“兼爱”为出发点、“礼”“非攻”为表现形式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模式的确立,无疑启发今日之世界华夏儿女明礼诚信,包容大度,人文关怀,既学会与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儿女和谐共处,又学会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儿女和谐共处,还要学会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和谐共处,为建构多元和谐的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同时,简洁、真诚人格的塑造,法制社会、法制世界的建设,也需要从法家思想中汲取营养 。
对河洛文化的感悟,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

文章插图
5、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怎么样?河洛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地位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指发源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精神”以“河图”和“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文化为主体,以汉魏唐宋为内容,文化精髓的核心凝聚在古都洛阳,以“河洛郎”为特征 。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血脉和精神纽带,有着明显的渊源、根源和灵魂 。
包含内容
1. 十三朝古都 。河洛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 , 以罗易流域(又称洛阳盆地或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性古文化 。河洛文化因其在我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自古代夏朝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京都文化和王集文化,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和主脉 。河洛地区先民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 所以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2.河洛图书 。河图和洛书是黄河和洛河的产物 。傅仪的《河图八卦图》是《周易》一书的源头 。大禹解释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河图和洛书的推测、发掘和阐释 , 无疑体现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
3.制度文化 。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刺友制度,是比奴隶制更高级的社会制度 。从春秋到战国,虽然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强大的地方势力,但洛阳的周王毕竟还是“天下之主” 。因此,在复杂激烈的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的斗争过程中,他必然与洛阳、河洛有着这样那样多方面、多渠道的联系 。
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有着区域性的文化发展标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一定的历史地位 。包括有核心区域文化,或者是地域文化,也会有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文化的起源内容 , 也有着关于文化发展的历程 。
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是很高的;河洛文化包含史前考古学文化,三皇五帝文化,河图洛书,制度文化 , 五大学说学派,史官文化及史学 ,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 教育,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等 。
【对河洛文化的感悟,有关于闽台文化是什么?】在中国的文化地位非常高,是我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史前考古学文化,三皇五帝文化,河图洛书,五大学说学派  , 制度文化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