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摘抄( 二 )


毕飞宇其他的书我并没有读过,但这本《小说课》非常好 。一般看解读类文章,总会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认为对方过度解读,一种是觉得对方理解没到位 。但是毕飞宇有个很好的观点,一本书一旦出版有了读者,那么就与原作者脱节了,所有的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至于作者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根本不重要,如果书中能找到答案最好,找不到亦无妨,这是你读的书 。你没能看出伏笔、潜台词又重不重要,也不重要 。每个人理解各不相同,或有高低,或有深浅,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那我们为何阅读,又为何看别人的解读呢?因为前者和后者都可以让我们学习、思考,看不同的事物,听不一样的观点,吸收越多,储备越多,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也会不一样 。
一部小说如果出世后,原作者不做任何相关解释说明,那么这就是绝唱,所有读者们的解读将成为二次创作,至此,这部小说渐趋完整 。《小说课》或许不能教人写作,亦不能教人阅读,但《小说课》给了另一种角度的解读,来自一个同行作者的想法 。同为阅读者,普通阅读者和作家是不同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听一个作家讲小说,讲写作更能领会一二 。
《小说课》带给我很多观点,有些是“老生常谈”,有些是珠玉之论,收获颇丰,如获至宝 。
《小说课(增订版)》读后感(三):咖啡里的油星子
中山图书馆借的书,很薄一本 。广州最热的三伏天,只想一车一车地狂啃冰镇西瓜,哪都不想去 。这本书就是我在一个火伞高张的夏日,窝在自己简陋的斗室里,用一个下午时间看完的 。
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豆瓣评分居然高达9.3分 。另一本同样是以课堂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的著作——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也才9.2分 。而无论是对文本的评析,还是文学见地的阐释,乃至行文的格调,这本书与《文学讲稿》根本都不在一个级别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单单是《文学讲稿》里评《曼菲尔德庄园》那一篇教会我的,比这本书整本书都多 。由此可见混豆瓣的“普通读者”群体中,左右着评分的那类用户,阅读层次处于何种水平 。由此也可见,大多数人读小说还是只看热闹情节 。
这本书点评的11部作品中,只有奈保尔和汪曾祺那两篇没读过,其他几篇都是老早之前就读过的 。作为一个久已成名的文坛大佬,作者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当然有其可观之处 。最喜欢的是评析《促织》和“李商隐”那两篇 。《促织》中“小虫”称谓的转变所透露出的情感意义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读得不够仔细 。作者对《夜雨寄北》中的时间观的解读也很有意思 。相比之下其它的几篇则有些无趣 。比如,“林冲夜奔”貌似头头是道,其实只要读几页金注本《水浒传》,立刻就会知道他说的不过是两百年前金圣叹早已说透的东西 。大体上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作者在小说创作技术层面所做的分析和阐发,也就是所谓的“干货” 。一旦离开技术层面,开始涉及到审美和价值观,作者好像立刻就进入了一个他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项链》这么一篇讲述灵魂净化的寓言,竟被他硬生生扯成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实在是有点滑稽 。他对卡夫卡、张爱玲、鲁迅性格的描述,其实是以臆想居多 。作者在书里一再说“我一点也不懂外语 。” 我想如果他外语学得再好点,对他一定是件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