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1、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导读: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的人民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缅甸、缅甸等北部山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对此你知道多少呢?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节、敬老节、里玛主节、捉蚂蚱节、吃新米节 。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 。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 , 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 。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 , 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 , 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 。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 ,  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 , 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 , 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 。认为叫过,人的身 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 , 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 ,  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灾 , 不得病 。
老人节
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 。老人节节日当天,全寨的老人聚 集在青松下以象征健康长寿 。然后由寨里的晚辈举行敬老仪 式 。即晚辈们在鞭炮锣鼓声中向老人们献米酒、糯米饭和鱼 肉鸡蛋等 。接着,老人们在欢歌笑语中跳起圆圈舞 。跳过舞 之后,老人们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当众讲述儿女对待自己的情 况,孝敬老人的受到赞扬,不孝者则受到批评并当场向老人 道歉 。
捉蚂蚱节
六月二十四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 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 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 。“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 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 。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 。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 。宴会上 。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 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 。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 。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 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 。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
栽插结束后 , 绿春县一带的哈 尼 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 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 月上旬 。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 一份 。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 。据说,吹牛角号是 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 。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 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 , 劳动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 。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 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 , 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 , 现在秧已 栽完,请你们休息吧 。“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 。按当地群 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 割来的青草上 , 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 。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方 。
六月节
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杀牛祭神 , 青年们聚集一起 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 , 尽情欢乐 。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 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 。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 。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 叶铺 在桌子上 , 堆满各种菜肴 。除妇女外 , 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 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诫新郎 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 。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 , 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 , 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 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 。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 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特点: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 , 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
哈尼族习俗:
西双版纳哈尼人的传统节日,从6月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尼乌斯开始 , 也就是3-5天的节日期间, 在节日期间,人们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吃饭、喝酒或出去散步的亲戚朋友 。
节日期间,还有赛马、陀螺仪、竹舞等活动 。生活沙沙作响:汉族称为 “黄稻节” 或 “二月年” 。
哈尼节牺牲了摩卡布谷鸟和 “笔苦” 鸟的使者 ,  所以节日是听到布谷鸟和 “笔苦” 鸟的第一个电话,选择干草的一天举行 , 节日的结束 。
扎拉特:这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为它是在农历十月举行的,所以它也被称为 “翻译与现实”,即10月年,六天前后 。元旦那天 , 每个栅栏都要杀一头猪 。猪,无论大小 , 都按家庭均匀分布 。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文章插图
2、哈尼族的民风民俗哈尼族风俗习惯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 , 因此又叫“六月年” 。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 。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 , 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都要举行一次“喝新谷酒”的仪式,哈尼语称“长奴抽扎”或“车收资八都”,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 。这天 , 各家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穗,倒挂在堂屋右方后山墙上,采下百来颗谷粒 , 放进酒瓶里泡新谷酒 。然备办美味可口的饭菜全家共饮,有的还请邻居长辈男子来喝新谷酒 。席间,客人举杯唱起祝酒歌:
象黄牛寻找春天发出的青草,
我们爽快地喝着喷香的米酒 。
红红的竹筷粘着黄鳝 , 
花花的杯子盛满美酒 。
丰收的粮食堆积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着端起酒杯,喝上几口新米酒,即使是婴儿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点 。据说 , 这样可使全家老少无病无害,幸福安宁 。包头巾 云南藤条江南岸的哈尼山寨里 , 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头巾 。女的方方的一块,团溜溜包在头上;男的宽约六寸,长挂挂一条,宽绰绰缠在头上 。小姑娘还不懂事时,戴一顶灵巧的两角小帽 。长大了,脱下小帽,包上一块包头巾,用一截丝线箍着,表示这“然咪”(姑娘)成熟了 。这时,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 , 就会来提亲 。小儿子一落地,就戴个拼缝的小团帽 。(因它形状团团的,哈尼人叫它“包嘟”) 。人长大了,团帽又缝大一点,一直戴到结婚 。结婚时,舅母要从自家的织布机上剪下一块两丈多长的布,然后染得紫蓝紫蓝的,送给新婚的外甥 。祝愿他们男耕女织,勤劳动,来日美好的生活象包头巾一样长 。
朴素简易的包头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实,勤劳勇敢的象征 。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每个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缝制的小帽 。小帽有六个角 , 四周镶着小银泡,帽顶正中又镶一颗大银泡,大银泡下缝有一束红线 。
碧约姑娘未成年戴一顶小帽,是表示对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后要戴两顶小帽(一顶是为情人准备的) 。按碧约人的习俗 , 姑娘一旦被小伙子看中,小伙子为了表示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抢去一顶 。如果姑娘也爱上这个小伙子,就顺从地让他抢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来 。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后 , 怀了孕不再戴了,这时改成打包头 。尖顶白头巾 滇南红河一带的叶车(哈尼族支系)妇女,不论在纺织、做饭,或劳动、串亲、赶场、集会 , 总爱戴一顶洁白的尖顶白头巾 。它不但能防尘、遮日和护发,而且还是一种美的装饰 。
尖顶白头巾是用宽约一尺、长二尺的家织白布缝制的,呈尖角状,酷似刚出土的白竹笋 。头巾后尾部宽布长,被风一吹 , 飘飘荡荡,别有风致 。帽的侧后处,有股白线带,有的还用红绿丝线在后尾边沿,绣上别致、鲜艳的图案 。
据说,古代的叶车人 , 原住在一个美丽的湖滨草原上,后来人口增加了,就南迁到水草丰美的“叶车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带) 。不久,因和一强大部族发生冲突,只得四处流浪 。若干年后,迁到“阿迷州”(现开远一带)居住 。但那个强大的部族又追踪而来,善良朴实的叶车人忍无可忍,被迫应战 。经过七十七天的浴血奋战 , 叶车人失败了 , 他们纷纷逃进红河一带的深山里 。妇女们用自己纺织的白布缝成尖顶白帽罩在头上,并用头巾后摆住脸,使敌人无法辨认 。后来 , 发现其他族的妇女戴尖顶白帽的也很多,于是又决定在叶车妇女的头巾上钉根白带 , 作为标志,以示区别 。从此,便一代一代 , 沿袭至今 。哈尼女子和银泡 为什么阿姐、阿嫂,还有那些象月亮一样美丽的“然迷”(姑娘)在染得紫蓝紫蓝的土布衣裳上 , 系腰上 , 点缀着成排成行花纹别致的银泡?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在出嫁前晚 , 唱起了伤心的歌,把她的手足同胞兄打动得痛哭流涕,半晌才莫明其妙地说:“我的好妹妹,别哭了,别哭了 。”
妹妹伤心得抽泣不止:“阿哥?。?树叶和树枝都是生长在树干上,我和阿哥都是阿妈生养 , 阿哥挖田我刮土,今天我为啥不得一丘田?” 她越发伤心了 , 泪雨纵横地哭诉道:“阿哥下石脚筑墙时,我就上山去,不顾刮破臂膀,割来茅草 , 今天你们住在新房里,想把我卖去远方呀?屋里的大肥猪 , 头头是我割猪草来饲养大的,还有成群的鸡,只只都是我一把把撒下粮食喂大,现在,为什么陪送我的就只有一支枯篾兜?!”
那憨哥听了,手脚无措 , 粗声粗气地唱道:“兄妹不兴住在一个屋里 , 这是老辈人兴下来的 。我的好妹妹,三块田,给你上头那块;三间房子,给你上边那间 。”说完,揉搓着手 , 眼睁睁望着妹妹 。妹妹说:“不要不要!上头那块田树木遮阴,谷子开白花;上面那间草房,椽子?。?茅草单薄、通风漏雨的 。我要中间的那间房,中间的那块田 。”
阿哥说:“中是那间房子和中间那块田是老辈人留给儿子的,不兴给妹妹 。边上的两块田和两间房子,你就挑一间,选一块吧 。”妹妹哭声越大,不见回答 。
“姑娘和儿子不兴分财产、房屋 。好罗好罗 , 就这样做吧 。“阿哥终于哄过了妹妹 。不分水田,便包一包白生生的糯米饭送她;不给房子,哥哥从三间屋檐拉下三根茅草,折成三截,塞在一支小竹筒里,放在妹妹的竹篾兜底下;不分猪,以后回来过年,哥哥送她一条大猪腿 , 还买来银泡、银镯头、银耳环给妹妹带上……就这样把她嫁出去了 。因此现在山寨的姑娘出嫁,都佩戴着银首饰 。只要妹妹从婆家回来过年,哥哥如不杀猪出要买条猪腿送给妹妹……哈尼人和黑色 走进哈尼山寨,无论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小孩 , 其一身穿带都是黑的──衣服是黑的,裤子是黑的,包头是黑的,就连裤带也是黑的 。
据说,在古老的年代里,哈尼人喜欢浅色的服装 , 尤喜欢浅蓝和深白色 。但是,那时哈尼人居住的地方“魔鬼”当道,蟊贼很多 , 年轻的姑娘常遭污辱 。一次寡妇克略大妈,带着两个美貌的女儿上山采药,不幸祸从天降,克略大妈被蟊贼打死了,两个女儿被蟊贼追赶 , 逃往深山,住进老林,以挖山药度日,在挖山药的过程中,衣服被蓝靛叶染得青一块紫一块,浅色的衣服竟完全变成油黑色 。由于着黑色的衣服,她们才易于躲避蟊贼 , 得以幸存人间 。从此,哈尼人就用蓝靛叶染布缝衣,把黑色当作生命的保护色传到今天 。当布谷鸟叫第一声的时候在云南元江一带,居住在那里的男女老少,每当春天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鸣声时,都要回答一声:“我听见了 。”据说,这可使勤劳的哈尼人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 。
相传哈尼古时分不清农事节令 , 栽种的庄稼收成不好,人们终年辛苦,到头来仍是缺吃少穿 。天上的阿波摩米(哈尼人尊敬的天神)实在不忍心他们挨冻受饿 , 于是发了慈悲心,指派素有金嗓子之称的布谷鸟来到人间,传达春天的信息,教哈尼人懂得分别节令,种好庄稼;待到八月中秋,又带回五谷品种,向阿波摩米汇报成绩 。布谷鸟背负阿波摩米的重托 , 年年来回奔飞于天上和哈尼山寨,给哈尼人带来了春天 。从此,哈尼人根据布谷鸟传来的信息 ,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日子过得有条不紊,丰及足食 。认舅舅 在夏日的黄昏或是初春的早晨,如果你路过哈尼山寨,那些衣着艳丽的哈尼姑娘 , 或身背幼儿的少妇,就会抓一把炒黄豆给你吃 。你地这举动可不要大惊小怪,这是她们在“认舅舅” 。
传说很久以前 , 一个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回娘家,途中过河时,突然遇见一个吃人的魔鬼 。她随机应变,抓起一块石头打过河去,石头飞到对岸,魔鬼以为人飞过去了,就跟着跳过河去 。正在这时 , 来了一个过路的汉子,把魔鬼消灭了 。为了感谢过路的救命之恩,少妇领着孩子认他为舅舅 。从此,哈尼人就有了这个习俗 。
认舅舅,一般在孩子满三、四个月之后 。妇女带上一包糯米饭,两个熟鸡蛋或是鸭蛋,一、二斤炒黄豆上路 。当遇着迎面而来的人 , 不论认识与否,都要请他吃炒黄豆 。经过小溪,小河时,则将事前准备的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头扔过去,以示消灾除祸,路途平安顺利 。开秧门每逢春耕之前,整个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他们以古朴的传统仪式──“开秧门”来迎接丰收播种的节日 。
这天,雄鸡刚叫头遍 , 村寨里便炊烟袅袅,家家一早吃黄饭、红蛋 。并让牛也吃点黄饭团,以示同甘共苦 。据说,这样,将来结出的稻谷会象黄饭一样金黄 , 红蛋一样饱满 。
吃罢饭 , 人们要在田间举行的隆重开秧门仪式 。他们穿上崭新的服装 , 前往寨里最大的一块水田,由承包这块田的主人的主妇,拔下第一把稻秧,请一位寨里年纪大、威信高、富有生产经验的长者栽下第一窝秧苗,祝贺秋来获得丰收 。据说,这第一窝秧是否成活 。随后,大家才纷纷下田插身 。
根据风俗,开秧门这天,凡是从这里经过的人,不论是男是女 , 也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主人将会用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手,拉你下田去参加这一盛大的活动 。纵是你不会插秧,哪怕是歪歪斜斜的插上几支 , 主人也很高兴,因为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苗爱拿”节 栽完秧后,哈价人(哈尼族支系)都要过一次“苗爱拿”节──汉语意为“插完秧后的休息天” 。这个节日选在五月上旬的一天 。这天,全寨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 , 表示栽秧结束 。
过了“苗爱拿”节,就可吹牛角号,宣布耕牛可以休息了 。据说:从前过“苗爱拿”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赶到山上去放牧 , 劳动成习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角号对耕牛说:“可爱的老年,前些日子你太辛苦了,现在秧已插完 , 请你休息吧 。”耕牛竟然听懂了 , 欢快的跑上山去了……
按照当地习俗,在节日这天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泼在割来的青草上,然后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以示对耕牛一年辛勤劳苦的慰劳 。然后把犁耙、锄头洗净收好 。晚上,燃起一堆堆篝火 , 全寨子的人们到草坪上跳舞、唱歌、庆祝“苗爱拿”节 。
哈尼族的民风民俗体现在宗教、婚俗、丧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 , 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
2、哈尼族根据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 , 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 。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 。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 。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 。
3、哈尼族具有特别的丧葬方式
人死后实行土葬 。一些地区为死者选择墓地时用滚鸡蛋的方式,鸡蛋滚到什么地方破了,就在那里挖穴埋葬 。 
4、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
蘑菇房,顾名思义 , 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
5、哈尼族具有特别的礼仪禁忌
路遇老人要亲切地称呼“阿波”、“阿匹”(爷爷、奶奶),并主动让到路边,让老人先走 。在屋内看见老人进来,要主动让座 。给老人递烟、递酒、递茶要双手捧上,躬身示礼 。
给老人递烟筒要握住烟筒的下端 。在老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谈阔论 。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 。杀鸡时 , 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 。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尼族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 , 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1660932人 。
婚恋
1、婚姻制度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
2、踩路订婚
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
3、父子连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哈尼族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 。其名全系二字音,并冠以汉姓,多以波、约、黑、勒、沙、孟、朗、卜、车等做男名的首音 。首音除具有父子连名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纪念性和象征性的含义 。
丧葬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 。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
1、哭唱挽歌
是最重要的部分 , 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 。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 。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 , 实地摹仿学习 。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 , 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
2、诵经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 。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
3、莫搓搓
是哈尼人的一种隆重的丧葬形式 。只为正常死亡的高龄男女举行,一般无儿无女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不举行莫搓搓 。莫搓搓的含义是:替死者洗刷罪孽,为其鬼魂安排一个有吃有喝有玩的理想环境,它不但是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
在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 。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 。哈尼山寨平时严禁有关性内容的玩笑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出现,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乐共有的景象,而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着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 。
哈尼族,现有人口约1254000人 。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自称很多 , 有“哈尼”、“卡多”、“(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 , 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携带乐器 。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 。
[宗教习俗]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
[饮食习惯]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 , 玉米为辅 。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 , 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 。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 , 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
[婚丧习俗]
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 。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 , 随后举杯祝酒对歌 , 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 。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
[建筑特色]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 , 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 , 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
[服饰特色]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 , 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 , 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 , 颇有风韵 。
[民族禁忌]
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 , 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文章插图
3、哈尼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居住习俗: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
2.服装习俗: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人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 。
3.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 , 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
4.宗教信仰: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 。
5.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 。
哈尼人有出生时家人要举行梯田劳动仪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 ,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等等风俗 。
有吃新谷,背魂,背魂是女儿对父母的尊敬,在父母死后女儿就要为父母背魂 。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文章插图
4、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 , 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 ,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 , 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 , 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明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 。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 。(《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 1996年版,第196-208页 。)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 , 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 。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 , 一户有难众人担 。“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 。“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 。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
“阿纠纠” , 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 , 一时忙不过来 , 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 。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 。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 。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 。“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 。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 。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
“牛亲家”: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 。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
婚后妇女一旦怀孕,一般不再出家远行,但产前始终坚持劳动 。婴儿降生后 , 要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铺上悬挂用笋叶做成的人像,表示保护婴儿 。婴儿落地后头三声哭啼,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临人世间 。婴儿出生后3-11天左右,要为婴儿举行隆重的命名礼仪 。模拟劳动是命名礼仪的核心内容 。若是男婴,便请来村中一男童,让他肩扛锄头,身穿劳动服 , 手提糯米饭,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象征男婴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勇敢 。若是女婴 , 则请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饭,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婴儿长大后会砍柴割草 , 勤劳贤惠 。随即给婴儿命名 。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礼俗 。无论男女,凡五六岁以前的儿童或婴儿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不等 , 而且随时可以更换 。但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 。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 。换名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 。叶车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 。父子连名家谱表明,叶车人只有名而无姓氏(多是二字音) , 近现代姓氏的使用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
您可能也喜欢: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文章插图
5、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吃新米、过姑娘节、庆祝传统节日苦扎扎节等 。
1、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 , 进行长街宴 , 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
2、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 , 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 , 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
3、姑娘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 , 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 , 天麻麻亮时 , 再砍回一捆柴 , 接着 , 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 , 后到的为懒惰者 。
4、建筑习俗:从整体印象上来看哈尼族的居住习俗,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习俗理念,同时也完全符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 。哈尼族人一般都会将房子建筑在半山腰,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时期主要建筑特色 。几乎每一户哈尼族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都会单独盖一座面积较小的“耳房” 。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主体住房的两侧,搭建两个“耳房”不仅特别对称,而且这种房子的样式还有一点类似“四合院” 。
5、服饰习俗:哈尼族男子一般都喜欢用青布裹头,然后上身穿对襟上衣下身配大裤裆裤子 。这种服饰形制其实与壮族、彝族,以及苗族的民族服饰都差不多 。只不过在佩饰或纹绣上有所差异,还有就是布料或颜色上也会有一定差距 。哈尼族女性服饰比较而言比男性服饰更丰富,“豪尼”、“碧约”、“西摩洛”等,都是哈尼族女性比较传统的服饰 。“豪尼”一般多以粗布为原料,从形制上来看其实就是满肩长衣服 。这种衣服的长度一般都会到达膝盖左右 , 前胸镶彩色滚边下摆两边开叉至腰部 。从实际感官上来看就是“筒裙” 。穿这种衣服的时候还需要裹蓝布包头 。所谓“碧约”就是一种上身为长衣 , 腰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裙,下身穿藏青色土布筒裙的服饰 。女性在穿“碧约”时还要戴帽子或包头布,包头布上还会有银泡珠 。
吃新米、过姑娘节、庆祝传统节日苦扎扎节等 。
1、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 , 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 , 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
2、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 , 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 , 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
3、姑娘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 , 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 , 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 , 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 。
4、建筑习俗:从整体印象上来看哈尼族的居住习俗,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习俗理念,同时也完全符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 。哈尼族人一般都会将房子建筑在半山腰 , 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时期主要建筑特色 。几乎每一户哈尼族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都会单独盖一座面积较小的“耳房” 。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主体住房的两侧,搭建两个“耳房”不仅特别对称,而且这种房子的样式还有一点类似“四合院” 。
5、服饰习俗:哈尼族男子一般都喜欢用青布裹头 , 然后上身穿对襟上衣下身配大裤裆裤子 。这种服饰形制其实与壮族、彝族,以及苗族的民族服饰都差不多 。只不过在佩饰或纹绣上有所差异,还有就是布料或颜色上也会有一定差距 。哈尼族女性服饰比较而言比男性服饰更丰富,“豪尼”、“碧约”、“西摩洛”等,都是哈尼族女性比较传统的服饰 。“豪尼”一般多以粗布为原料,从形制上来看其实就是满肩长衣服 。这种衣服的长度一般都会到达膝盖左右,前胸镶彩色滚边下摆两边开叉至腰部 。从实际感官上来看就是“筒裙” 。穿这种衣服的时候还需要裹蓝布包头 。所谓“碧约”就是一种上身为长衣,腰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裙,下身穿藏青色土布筒裙的服饰 。女性在穿“碧约”时还要戴帽子或包头布,包头布上还会有银泡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