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

1、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采菊东篱下” 。诗句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所作的《饮酒·其五》 。全诗主要描写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 , 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 , 采菊东篱 , 遥望南山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

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2、悠然见南山的上是什么?《饮酒二十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 ,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下面是我整理的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 , 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 想要辨识 , 却不知怎样表达 。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
?。?)相与还:结伴而归 。
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 , 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 , 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 , 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 , 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 , 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 , 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 , 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 , 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 , 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 , 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 , 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
最后二句 , 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 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治仙桨硎背鱿值难だ鼍吧?。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3、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什么1、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采菊东篱下 。
2、原文
饮酒(其五)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4、“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什么?“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采菊东篱下 。
原文:
《饮酒 其五》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 结着伴儿归来 。
【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 , 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
原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1、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采菊东篱下 。
2、原文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5、悠然见南山的上一句是什么“悠然见南山”上一句是“采菊东篱下” 。此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
该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
古诗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 ,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夕阳西落 , 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
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 。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 , 文12篇 , 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